|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金属切削刀具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刀具温度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 ·刀具温度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1-12页 |
| ·刀具温度场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三维槽型铣刀片铣削温度试验研究 | 第15-29页 |
| ·测温原理 | 第15-17页 |
| ·铣削温度试验系统软硬件配备 | 第17-18页 |
| ·铣刀片测温孔的获得 | 第17页 |
| ·温度传感器的组装 | 第17-18页 |
| ·动态数据采集系统 | 第18页 |
| ·铣削温度试验 | 第18-20页 |
| ·试验条件及方法 | 第18-19页 |
| ·试验结果 | 第19-20页 |
|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0-26页 |
| ·切削周期的计算 | 第20-21页 |
| ·时刻转换 | 第21-22页 |
| ·周期转换 | 第22-24页 |
| ·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补偿 | 第24页 |
| ·温度转换 | 第24-25页 |
| ·曲线拟合 | 第25-26页 |
| ·实验数据处理应用软件的编制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三维槽型铣刀片受热密度函数与温度场数学模型的研究 | 第29-43页 |
| ·铣刀片前刀面刀-屑接触区的热流密度 | 第29-37页 |
| ·切削过程中的能量分配 | 第29-30页 |
| ·量纲分析法 | 第30页 |
| ·铣刀片前刀面的平均温度 | 第30-35页 |
| ·前刀面热流密度的确定 | 第35-37页 |
| ·铣刀片表面受热密度函数与温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 ·传热学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 ·计算方案及参数选择 | 第38-39页 |
| ·表面受热密度及铣削温度的数值计算 | 第39-41页 |
| ·计算原则 | 第39页 |
| ·程序设计 | 第39-40页 |
| ·铣削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三维槽型铣刀片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 | 第43-56页 |
| ·ANSYS 二次开发的意义及开发工具 | 第43页 |
| ·铣刀片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第43-49页 |
| ·铣刀片的参数化建模 | 第44-46页 |
| ·用户界面的定制 | 第46-49页 |
| ·铣刀片温度场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49-53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0-53页 |
| ·温度场分析及结果评价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铣刀片温度场模糊综合评判及粘结破损量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6-68页 |
| ·铣刀片温度场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56-60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56-58页 |
| ·铣刀片温度场模糊综合评判实例 | 第58-60页 |
| ·评判结果分析 | 第60页 |
| ·铣刀片的热应力分析 | 第60-63页 |
| ·铣刀片粘结破损量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3-67页 |
| ·铣刀片粘结破损机理 | 第63页 |
| ·铣刀片粘结破损实验 | 第63-65页 |
| ·铣削温度与粘结破损的关系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附录 | 第74-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