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34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前人的研究工作 | 第11-33页 |
1.2.1 棉花黄萎病菌 | 第11-16页 |
1.2.1.1 种的鉴定 | 第11页 |
1.2.1.2 生理型的划分 | 第11-12页 |
1.2.1.3 营养亲和群研究 | 第12-13页 |
1.2.1.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3-14页 |
1.2.1.5 寄主范围 | 第14页 |
1.2.1.6 致病机制 | 第14-15页 |
1.2.1.7 适宜环境 | 第15-16页 |
1.2.2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 | 第16-21页 |
1.2.2.1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鉴定方法 | 第16页 |
1.2.2.2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 | 第16-18页 |
1.2.2.3 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研究 | 第18-21页 |
1.2.3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 | 第21-23页 |
1.2.4 棉花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23-33页 |
1.2.4.1 分子标记种类 | 第23-27页 |
1.2.4.2 作图群体 | 第27-28页 |
1.2.4.3 作图理论与方法 | 第28-29页 |
1.2.4.4 棉花遗传图谱构建 | 第29-31页 |
1.2.4.5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定位 | 第31-33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 | 第34-51页 |
2.1 植物材料与病原菌 | 第34-35页 |
2.1.1 棉花品种 | 第34页 |
2.1.2 黄萎病菌系 | 第34-3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2.2.1 杂交组合配制 | 第35页 |
2.2.2 抗病性鉴定 | 第35-37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2.4.1 抗病性状表型分析 | 第37-39页 |
2.4.2 抗病性状遗传方差效应分析 | 第39-40页 |
2.4.3 亲本及杂交后代遗传效应分析 | 第40-45页 |
2.4.4 杂种优势分析 | 第45页 |
2.4.5 黄萎病抗性指标与产量的协方差分析 | 第45-46页 |
2.4.6 不同调查时期遗传分析 | 第46-48页 |
2.4.7 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遗传分析 | 第48-49页 |
2.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陆地棉对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研究 | 第51-66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7页 |
3.1.1 抗感亲本及杂交组合 | 第51页 |
3.1.2 黄萎病菌及抗性鉴定 | 第51页 |
3.1.3 DNA的抽提 | 第51-52页 |
3.1.4 引物及试剂 | 第52页 |
3.1.5 RAPD反应 | 第52-53页 |
3.1.6 SSR反应 | 第53-54页 |
3.1.7 SRAP反应 | 第54页 |
3.1.8 标记的命名及记录 | 第54-5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3.2.1 双亲及后代群体的性状表现 | 第57-59页 |
3.2.2 标记基因型及其连锁分析 | 第59-62页 |
3.2.3 QTL定位分析 | 第62-64页 |
3.2.3.1 单因子方差分析 | 第62-64页 |
3.2.3.2 复合区间作图分析 | 第64页 |
3.3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海陆群体黄萎病抗性 QTL定位 | 第66-81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6页 |
4.1.1 抗感亲本及杂交组合 | 第66页 |
4.1.2 黄萎病菌及抗性鉴定 | 第66页 |
4.1.3 DNA的抽提 | 第66页 |
4.1.4 引物及试剂 | 第66页 |
4.1.5 SSR反应 | 第66页 |
4.1.6 标记的命名及记录 | 第6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9页 |
4.2.1 双亲及后代群体的性状表现 | 第66-68页 |
4.2.2 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68-73页 |
4.2.3 标记偏分离检测 | 第73-75页 |
4.2.3 QTL定位分析 | 第75-79页 |
4.2.3.1 单因子方差分析 | 第75-78页 |
4.2.3.2 复合区间作图分析 | 第78-79页 |
4.3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