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言 | 第9-13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 第2章 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及概念确立 | 第13-21页 |
| ·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 | 第13-15页 |
| ·源于社会发展的必然 | 第13页 |
| ·源于金融作为稀缺资源的本质 | 第13-14页 |
| ·源于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的巨大经济优势 | 第14-15页 |
| ·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 ·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 | 第15页 |
| ·金融控股公司与一般控股公司的区别 | 第15-16页 |
| ·金融控股公司与银行控股公司的关系 | 第16-18页 |
|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 | 第18页 |
|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 第3章 金融控股公司法律监管的特殊性 | 第21-28页 |
| ·金融控股公司运行过程中风险的特殊性 | 第21-25页 |
| ·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风险 | 第21-22页 |
| ·高财务杠杆的风险 | 第22-23页 |
| ·不正当交易的风险 | 第23-24页 |
| ·经营管理的风险 | 第24-25页 |
| ·资金违规入市风险 | 第25页 |
| ·监管目标的特殊性 | 第25-26页 |
| ·监管主体的特殊性 | 第26-28页 |
| ·在监管职能分工方面确立“主监管”的监管模式 | 第26-27页 |
| ·确立三位一体的监管主体模式 | 第27-28页 |
| 第4章 金融控股公司法律监管模式比较 | 第28-35页 |
|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的演化及现状 | 第28-29页 |
| ·1929-1933经济大危机时 | 第28页 |
| ·《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颁布后 | 第28页 |
| ·《1998年金融服务业法案》颁布后 | 第28-29页 |
| ·英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的演化及现状 | 第29-31页 |
| ·1979年后对金融控股公司分业监管的法律监管模式 | 第30页 |
| ·《1987年银行法》实施后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 第30页 |
| ·金融服务监管局成立后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 | 第30-31页 |
| ·日本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的演化及现状 | 第31-33页 |
| ·二战前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 | 第31页 |
| ·二战初期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 | 第31-32页 |
| ·90年代对金融控股公司解禁之后的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监管模式 | 第32-33页 |
| ·三个国家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比较 | 第33-35页 |
| ·英国和日本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比较 | 第33-34页 |
| ·美国和英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比较 | 第34-35页 |
| 第5章 构建和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制度 | 第35-49页 |
| ·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 第35-38页 |
| ·源于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35-36页 |
| ·源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重要作用和运行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 第36页 |
| ·源于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法律监管的缺失 | 第36-38页 |
| ·构建我国金融控般公司法律监管制度的基本思路 | 第38-49页 |
| ·确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是对其进行监管的前提 | 第38页 |
| ·确定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监管目标 | 第38-39页 |
| ·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39-42页 |
| ·以立法的形式促进我国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措施的完善 | 第42-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