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固体火箭发动机等离子体发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页 |
1.2.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固体火箭发动机等离子体发生器热力计算研究 | 第16-28页 |
2.1 热力计算数学模型 | 第16-23页 |
2.1.1 热力计算基本假设 | 第16页 |
2.1.2 热力计算控制方程 | 第16页 |
2.1.3 热力计算最小自由能法 | 第16-18页 |
2.1.4 热力计算方程 | 第18-23页 |
2.2 计及凝相相变过程热力计算 | 第23-27页 |
2.2.1 平衡成分计算 | 第24页 |
2.2.2 相变凝相物质液相和固相物质量确定 | 第24-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固体火箭发动机等离子体发生器电子密度理论计算 | 第28-34页 |
3.1 电离和电离势 | 第28-29页 |
3.2 电离度的计算 | 第29-33页 |
3.2.1 用统计求和法计算自由能 | 第29-30页 |
3.2.2 沙赫方程 | 第30-32页 |
3.2.3 电子统计和的计算 | 第32-33页 |
3.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固体火箭发动机等离子体发生器实验研究 | 第34-54页 |
4.1 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4.1.1 试验方案 | 第34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4.2 试验设备 | 第36-39页 |
4.2.1 等离子体发生器样机 | 第36-37页 |
4.2.2 静电探针及其支架 | 第37-38页 |
4.2.3 点火与采集控制装置 | 第38页 |
4.2.4 压力测量系统 | 第38页 |
4.2.5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8-39页 |
4.2.6 纹影仪录像系统 | 第39页 |
4.2.7 发动机工作平台 | 第39页 |
4.3 发生器样机调试及参数测量 | 第39-43页 |
4.3.1 发生器燃烧室压力测量 | 第39-40页 |
4.3.2 喷流总温测量 | 第40-41页 |
4.3.3 喷流流场诊断 | 第41页 |
4.3.4 喷流红外热图显示 | 第41页 |
4.3.5 喷流电子密度诊断 | 第41-43页 |
4.4 实验测试安排 | 第43-44页 |
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51页 |
4.5.1 双基推进剂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46页 |
4.5.2 复合推进剂结果及分析 | 第46-47页 |
4.5.3 复合推进剂喷流电子密度 - 时间曲线分析 | 第47-51页 |
4.6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 第51-53页 |
4.7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4-76页 |
5.1 计算结果与国内有关计算比较 | 第54-58页 |
5.1.1 算例1 | 第54-56页 |
5.1.2 算例2 | 第56-58页 |
5.2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58-64页 |
5.2.1 双基推进剂 | 第58-61页 |
5.2.2 复合推进剂 | 第61-64页 |
5.3 工作高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64-67页 |
5.3.1 双基推进剂 | 第64-65页 |
5.3.2 复合推进剂 | 第65-67页 |
5.4 燃烧室压强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67-70页 |
5.4.1 双基推进剂 | 第67-69页 |
5.4.2 复合推进剂 | 第69-70页 |
5.5 碱金属杂质含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70-73页 |
5.5.1 双基推进剂 | 第70-71页 |
5.5.2 复合推进剂 | 第71-73页 |
5.6 复合推进剂中金属组分含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73-75页 |
5.7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