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非线性光学(强光与物质的作用)论文

有机多极分子和偶极分子的光学非线性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前言第11-14页
第一章 有机分子的三阶光学非线性第14-25页
   ·介质的非线性极化第14-16页
   ·介质的非线性折射率及其影响因素第16-19页
   ·典型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第19-20页
     ·三次谐波效应第19页
     ·光学四波和频和差频效应第19页
     ·光学参量放大效应第19-20页
     ·自聚焦、自散焦与自相位调制第20页
     ·光学双稳态第20页
   ·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品质因子第20-21页
   ·有机分子三阶非线性极化率的测量原理与技术第21-24页
     ·四波混频第22-23页
     ·光学克尔效应第23页
     ·非线性干涉法第23页
     ·Z-扫描法第23-24页
   ·本部分论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4-25页
第二章 AπDπA 型咔唑衍生物的合成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第25-46页
   ·合成部分第25-36页
     ·合成路线第25-27页
     ·合成步骤第27-30页
     ·结果与讨论第30-36页
   ·非线性折射率测量的Z-扫描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第36-45页
     ·Z-扫描法的简介第37-38页
     ·Z-扫描法的理论分析第38-41页
     ·Z-扫描法实验结果第41-44页
     ·讨论第44-45页
   ·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DπA型和DπAπD型羟乙基偶氮苯衍生物的合成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第46-66页
   ·双羟乙氨基给体-硝基受体型偶氮分子的合成与表征第46-52页
     ·合成路线第47-48页
     ·合成步骤第48-51页
     ·结果与讨论第51-52页
   ·双羟乙氨基-硝基型偶氮分子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第52-55页
   ·从双羟乙基苯胺制备含偶氮侧链的非线性光学聚酰亚胺第55-65页
     ·试剂及仪器第57-58页
     ·侧链型非线性光学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第58-60页
     ·侧链型非线性光学聚酰亚胺的合成步骤第60-61页
     ·侧链型非线性光学聚酰亚胺的表征第61-65页
   ·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三阶非线性极化率第66-77页
   ·有机分子的能级模型第66-68页
   ·单重态四能级分子系统的非线性极化率第68-69页
   ·单重态四能级分子系统的非线性折射率第69-70页
   ·分子非线性极化率的计算方法第70-72页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三阶非线性极化率第72-75页
   ·偶氮分子的三阶光学非线性第75-76页
   ·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有机分子的二阶光学非线性第77-83页
   ·典型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第77-78页
     ·倍频效应第77-78页
     ·和(差)频效应第78页
     ·参量放大和参量振荡第78页
   ·有机生色团的研究进展第78-80页
   ·有机分子二阶非线性极化率的测量原理与技术第80-82页
     ·超瑞利散射第80-81页
     ·电场诱导二次谐波产生第81页
     ·溶致变色法第81-82页
   ·本部分论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82-83页
第六章 电场诱导二次谐波产生法测定二茂铁衍生物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第83-98页
   ·电场诱导二次谐波产生(EFISH)的理论分析第83-87页
     ·体系的一阶极化强度第83-84页
     ·体系的二阶极化强度第84-85页
     ·分子的二阶和三阶非线性极化率第85-86页
     ·双组分溶液的EFISH 测量公式第86-87页
   ·电场诱导二次谐波产生(EFISH)的实验测量第87-93页
     ·实验公式的推导第87-89页
     ·二茂铁分子53211m 吸收系数的测定第89-90页
     ·二茂铁分子基态偶极矩的测定第90-91页
     ·二茂铁分子二阶非线性极化率的测定第91-93页
   ·结果与讨论第93-97页
     ·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第93-94页
     ·EFISH 实验结果第94-95页
     ·讨论第95-97页
   ·小结第97-98页
第七章 超瑞利散射测定偶氮分子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第98-112页
   ·超瑞利散射理论分析第98-100页
   ·超瑞利散射实验测定第100-104页
   ·偶氮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热稳定性第104-109页
   ·讨论第109-111页
   ·小结第111-112页
第八章 溶致变色法测定偶氮苯衍生物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第112-124页
   ·双能级模型计算分子二阶极化率的基本原理第112-114页
   ·溶致变色法实验测定第114-122页
     ·振子强度的测算第116-118页
     ·分子基态偶极矩的测算第118页
     ·分子激发态偶极矩的测算第118-120页
     ·分子二阶极化率的测定第120-122页
   ·小结第122-124页
第九章 有机生色团的分子结构与二阶非线性极化率第124-132页
   ·共轭桥对分子二阶极化率的影响第125-126页
   ·共轭链长对分子二阶极化率的影响第126-128页
   ·π体系和电子给/受体的协同作用第128页
   ·芳香杂环对分子二阶极化率的影响第128-129页
   ·分子内质子迁移的影响第129-130页
   ·多重电荷转移体系第130-131页
   ·小结第131-132页
第十章 结论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地集团员工持股制度研究
下一篇:电磁场计算中的时域有限差分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