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碗的造型发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 “从炊食具说起——” | 第8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8-10页 |
| 第二章 综述 | 第10-17页 |
| 1.“碗”的文字探源 | 第10-12页 |
| 2.碗的分类 | 第12-15页 |
| 3.碗的材质论 | 第15-17页 |
| ·新石器时代 | 第15页 |
| ·夏商周时期 | 第15页 |
| ·秦汉六朝 | 第15-16页 |
| ·唐至明清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碗的功能性造型发展 | 第17-25页 |
| 1.概述 | 第17页 |
| 2.碗的功能数据总结 | 第17-21页 |
| 3.数据的分析 | 第21-25页 |
| ·碗的高度和口径值分析 | 第21-22页 |
| ·碗的外壁倾斜程度的分析 | 第22-25页 |
| 第四章 碗的形态化造型发展 | 第25-71页 |
| 1.概述 | 第25页 |
| 2.分期论述(唐之前) | 第25-35页 |
| ·先秦 | 第25-27页 |
|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 | 第25-26页 |
| ·长江中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 | 第26-27页 |
| ·秦汉六朝陶器 | 第27-29页 |
| ·三国两晋时期陶器 | 第27-28页 |
| ·南北朝陶器 | 第28-29页 |
| ·造型轮廓线的抽取及分析 | 第29-32页 |
| ·先秦时期碗的轮廓曲线的抽取 | 第29-30页 |
| ·秦汉六朝时期碗的轮廓曲线的抽取 | 第30-31页 |
| ·先秦、秦汉六朝时期轮廓曲线的分析 | 第31-32页 |
| ·数据产生的造型心理探索 | 第32-33页 |
| ·隋唐五代 | 第33-35页 |
| 3.分期论述(隋至清) | 第35-71页 |
| ·轮廓曲线的造型分类 | 第35-36页 |
| ·轮廓曲线的归类整理 | 第36-44页 |
| ·曲线定义 | 第44-46页 |
| ·轮廓曲线的类型分析 | 第46-61页 |
| ·撇口碗 | 第46-50页 |
| ·收口碗 | 第50-52页 |
| ·敞口碗 | 第52-53页 |
| ·墩式碗 | 第53-54页 |
| ·笠式碗 | 第54-55页 |
| ·卧足碗 | 第55-57页 |
| ·高足碗 | 第57-58页 |
| ·折沿碗、折腰碗 | 第58-60页 |
| ·鸡心碗 | 第60-61页 |
| ·各类型轮廓曲线的综合评述 | 第61-71页 |
| ·撇口碗 | 第62-63页 |
| ·高足碗 | 第63-64页 |
| ·收口碗 | 第64-65页 |
| ·敞口碗 | 第65页 |
| ·笠式碗 | 第65-66页 |
| ·卧足碗 | 第66页 |
| ·鸡心碗 | 第66-67页 |
| ·折沿碗 | 第67-71页 |
| 第五章 碗的造型发展中的审美探索 | 第71-75页 |
| 1.数学规律的综合分析 | 第71-72页 |
| 2.造型特征中的时代趋向 | 第72-75页 |
| 后记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 附录一 | 第78-96页 |
| 附录二 | 第96-106页 |
| 附录三 | 第106-12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6-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