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论第10-29页
 一、碳金融市场的背景第10-15页
 二、概念第15-19页
 三、理论基础第19-23页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3-26页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6-29页
第一章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背景第29-41页
 第一节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利益相关者第29-33页
  一、市场的履约参与者:企业第30-31页
  二、市场投资者:碳基金第31-32页
  三、市场推动者:国际金融组织第32页
  四、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第32-33页
 第二节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分层次发展第33-37页
  一、欧盟:碳金融市场的重要推动者第34-36页
  二、美国:国内发展区域性碳金融市场第36-37页
  三、日本:预计2013年启动强制性碳排放交易机制第37页
 第三节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前景分布第37-41页
  一、2013年之前是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寒冬第37-39页
  二、后京都时代碳金融市场仍将存在第39-41页
第二章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第41-49页
 第一节 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必要性第41-42页
  一、减缓国内生态环境压力的需要第41页
  二、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第41-42页
  三、应对国际气候谈判的需要第42页
 第二节 中国碳金融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第42-46页
  一、清洁发展机制市场初步建立第42-45页
  二、京津沪等地建立环境交易所第45页
  三、碳基金开始成立第45-46页
 第三节 碳交易试点工作陆续开展第46-49页
  一、中央政府推动试点工作第46-47页
  二、试点工作的主要模式第47-49页
第三章 中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第49-61页
 第一节 碳金融市场缺少主体性第49-52页
  一、世界上主要国家对碳金融市场都有定位第49-51页
  二、碳金融市场的实质:虚拟金融产品第51-52页
 第二节 中国碳金融市场受外部因素影响很大第52-54页
  一、国际主要碳买家的悲观情绪和碳价格波动第52-53页
  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政策的变动第53页
  三、联合国执行理事会(EB)规则的变动第53-54页
 第三节 参与碳金融市场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第54-58页
  一、参与碳金融市场的企业存在的问题第54-56页
  二、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风险第56-58页
 第四节 中介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第58-61页
  一、交易所彼此割据第58-59页
  二、中介机构市场化程度不够第59页
  三、缺少具有公信力的登记系统第59-61页
第四章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第61-78页
 第一节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原则第61-63页
  一、坚持中国自己的主体性第61-62页
  二、遵循客观规律第62页
  三、先政府引导,后市场主导第62-63页
 第二节 中央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第63-71页
  一、明确中国碳金融市场的主体性第63-64页
  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第64-67页
  三、从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碳交易试点开始第67-69页
  四、合理设计碳金融市场机制第69-70页
  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第70-71页
 第三节 参与碳金融市场的企业提早做好准备第71-75页
  一、调整交易项目的类型第72-73页
  二、加强碳资产管理第73-74页
  三、提高减排技术第74页
  四、适当储备碳信用规避风险第74-75页
 第四节 中介服务机构的应对办法第75-78页
  一、发展和完善环境交易所第75-76页
  二、建立碳金融信息平台和碳咨询机构第76-77页
  三、发展第三方核证机构第77-78页
结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附录第86-93页
致谢第93-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因子分析的云南省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