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选题目的 | 第12-13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3.1 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2 用性信息素防治农业害虫的应用 | 第16-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1 桑蟥生物学特性的调查 | 第20页 |
2.2 性信息素田间应用技术的研究 | 第20-22页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3页 |
3.1 桑蟥的生物学特性 | 第23-31页 |
3.1.1 越冬卵孵化调查 | 第23-27页 |
3.1.2 生活史及习性 | 第27-31页 |
3.2 桑蟥性信息素的田间应用 | 第31-43页 |
3.2.1 不同诱捕器的诱蛾效果比较 | 第31-32页 |
3.2.2 性诱剂不同剂量与诱蛾效果 | 第32-34页 |
3.2.3 性诱剂的诱蛾效果调查 | 第34-35页 |
3.2.4 性诱与活雌诱比较 | 第35-36页 |
3.2.5 诱蛾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第36-37页 |
3.2.6 性诱上蛾频率的观察 | 第37页 |
3.2.7 应用诱测法对年内桑蟥成虫消长规律的测报 | 第37-38页 |
3.2.8 最佳诱捕间距的设立 | 第38-39页 |
3.2.9 利用性诱剂防治桑蟥的效果调查 | 第39-41页 |
3.2.10 药物防治与性诱剂防治效益比较 | 第41-43页 |
4 讨论 | 第43-44页 |
5 结论 | 第44-46页 |
5.1 桑蟥的生物学特性 | 第44页 |
5.2 桑蟥性信息素的应用研究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