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果树病虫害论文--仁果类病虫害论文--苹果病虫害论文

苹果霉心病果肉生理及其近红外无损检测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0页
   ·苹果霉心病研究进展第13-22页
     ·苹果生产现状第13页
     ·苹果霉心病研究进展第13-22页
   ·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在果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第22-28页
     ·近红外光谱的分析基础第23-25页
     ·果品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进展第25-28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第28-30页
     ·目的意义第28-29页
     ·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二章 苹果霉心病的发生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第30-36页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材料第30页
     ·方法第30-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35页
     ·果实大小与苹果霉心病的关系第31-32页
     ·苹果霉心病病原菌致病性第32-33页
     ·苹果霉心病病原菌鉴定第33-35页
   ·讨论第35页
     ·果实大小与苹果霉心病的关系第35页
     ·苹果霉心病病原菌第35页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苹果霉心病与果实生理指标的关系第36-59页
   ·材料与方法第36-44页
     ·材料第36页
     ·方法第36-44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4页
   ·结果与分析第44-54页
     ·苹果霉心病对 SOD 活性的影响第44-45页
     ·苹果霉心病对 POD 活性的影响第45页
     ·苹果霉心病对 CAT 活性的影响第45-46页
     ·苹果霉心病对 APX 活性的影响第46页
     ·苹果霉心病对 AsA 含量的影响第46-47页
     ·苹果霉心病对 PPO 活性的影响第47-48页
     ·苹果霉心病对总酚含量的影响第48页
     ·苹果霉心病对O— 2产生速率的影响第48-49页
     ·苹果霉心病对 H_2O_2含量的影响第49页
     ·苹果霉心病对膜透性和 MDA 含量的影响第49-51页
     ·苹果霉心病对 PAL 活性的影响第51页
     ·苹果霉心病对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第51-52页
     ·苹果霉心病对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第52-53页
     ·苹果霉心病对 SSC 含量和可滴定酸度的影响第53页
     ·苹果霉心病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53-54页
   ·讨论第54-58页
     ·苹果霉心病与 SOD、POD、CAT 活性的关系第54-55页
     ·苹果霉心病与 APX 活性和 AsA 含量的关系第55页
     ·苹果霉心病与 PPO 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关系第55-56页
     ·苹果霉心病与O— 2产生速率和 H_2O_2含量的关系第56页
     ·苹果霉心病与膜透性和 MDA 含量的关系第56-57页
     ·苹果霉心病与 PAL 活性的关系第57页
     ·苹果霉心病与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关系第57-58页
   ·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苹果霉心病的近红外光谱判别分析第59-69页
   ·材料与方法第59-61页
     ·材料第59页
     ·方法第59-61页
   ·结果与分析第61-67页
     ·健康苹果和霉心病苹果的近红外光谱图分析第61页
     ·近红外光谱的预处理第61-63页
     ·不同波段对校正模型判别效果的影响第63页
     ·光谱主成分的提取第63-64页
     ·基于主成分的 Fisher 判别函数的建立与检验第64-67页
   ·讨论第67-68页
     ·光谱波段范围的选择第67页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第67页
     ·主成分数的选择及模型的建立第67-68页
   ·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苹果霉心病发病程度的近红外光谱分析第69-85页
   ·材料与方法第69-70页
     ·材料第69页
     ·方法第69-70页
   ·结果与分析第70-81页
     ·建模样品的选择第70-71页
     ·全波段范围苹果霉心病发病程度 PLS 模型的建立第71-72页
     ·PLS 建模参数的优选第72-76页
     ·GA 优选建模参数 PLS 模型的优化与验证第76-81页
   ·讨论第81-83页
     ·光谱预处理方法和有效光谱波段范围的选择第81-83页
     ·GA 优选建模参数 PLS 模型的优化与验证第83页
   ·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85-87页
   ·结论第85-86页
   ·创新点第86页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6页
缩略词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作者简介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源病毒抑制剂VFB活性成分研究及抗TMV植物样品筛选
下一篇:丹参中次生物质积累与可溶性糖代谢及激素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