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9-12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4页 |
| ·研究区的构造特征 | 第16-21页 |
| ·区域断裂构造 | 第16-18页 |
|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构造特征 | 第18-21页 |
| ·区域地层 | 第21-24页 |
| ·前新生代地层 | 第22页 |
| ·新生代地层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D-InSAR地表形变信息提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24-33页 |
| ·D-InSAR地表形变信息提取的基本原理 | 第24-26页 |
| ·D-InSAR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 ·干涉相位的组成 | 第25-26页 |
| ·地表形变相位 | 第26页 |
| ·目前主要的D-InSAR地表形变信息提取方法 | 第26-28页 |
| ·常规D-InSAR处理 | 第27页 |
| ·累积D-InSAR处理 | 第27页 |
| ·永久性散射体干涉测量(PSI) | 第27-28页 |
| ·角反射器(CR)干涉测量 | 第28页 |
| ·D-InSAR地表形变测量的适用性分析 | 第28-33页 |
| ·D-InSAR地表形变测量的有效性分析 | 第28-29页 |
| ·现有SAR数据及其适用性分析 | 第29-33页 |
| 第四章 于田地震数据InSAR处理 | 第33-64页 |
| ·将卫星数据转化为GAMMA软件数据: | 第33-35页 |
| ·DEM地理编码与差分处理 | 第35-40页 |
| ·地理编码 | 第35-37页 |
| ·DEM模拟干涉相位 | 第37-40页 |
| ·InSAR数据干涉处理 | 第40-49页 |
| ·干涉像对选择 | 第40页 |
| ·干涉纹图生成 | 第40-43页 |
| ·基线估算与平地相位去除 | 第43-49页 |
| ·差分干涉纹图滤波和坐标转换 | 第49-53页 |
| ·干涉条纹图的滤波 | 第49-51页 |
| ·干涉图的坐标转换 | 第51-53页 |
| ·相位解缠 | 第53-59页 |
| ·基于不规则网络的最小能量流相位解缠算法 | 第55-57页 |
| ·分区相位解缠策 | 第57-59页 |
| ·于田地震的ScanSAR数据处理 | 第59-64页 |
| 第五章 于田地震的InSAR分析 | 第64-73页 |
| ·InSAR数据和震源机制解对于田地震的分析 | 第64-70页 |
| ·InSAR数据分析于田地震 | 第64-68页 |
| ·于田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 | 第68-70页 |
| ·讨论 | 第70-73页 |
| ·同震正断滑移量 | 第70页 |
| ·地表破裂带的转换伸展作用 | 第70-71页 |
| ·构造意义—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性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问题和建议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