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21页 |
第一章 新唯识乃真本心:熊十力佛学思想总体特征 | 第21-61页 |
一 昭明大生与迷暗势力:十二缘生法的系统曲解 | 第21-27页 |
二 破相显性:空宗别诠 | 第27-38页 |
三 本体谬执:唯识新论 | 第38-61页 |
第二章 熊十力哲学体系中的华严哲学思想 | 第61-82页 |
一 相摄互入之“即” | 第61-64页 |
二 熊氏之“体”与法藏之“体” | 第64-66页 |
三 “变”通“十玄门” | 第66-69页 |
四 性起缘起 | 第69-73页 |
五 独类华严,转似禅宗:判教思想中的定位 | 第73-82页 |
第三章 法界缘起思想在熊氏思想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 第82-99页 |
一 “一心开二门”乎? | 第82-84页 |
二 “一真法界”融即“本体宇宙论” | 第84-86页 |
三 判评二王 | 第86-90页 |
四 从“摄用归体”到“摄体归用”——更彻底的华严法界观 | 第90-99页 |
第四章 “刹那”——“小一”:熊十力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 第99-124页 |
一 翕辟、体用之隐秘本源:“刹那——小一” | 第100-104页 |
二 “刹那”与世界的假立施设 | 第104-107页 |
三 “刹那”而幻化时空 | 第107-112页 |
四 “刹那”即“法界” | 第112-114页 |
五 刹那生灭与易之生生 | 第114-124页 |
第五章 熊氏与陈那、法称的因明学认识论思想基础的比较 | 第124-165页 |
一 刹那=胜(效)能=终极实在=佛家本体基础 | 第124-136页 |
二 现、比二量与熊氏的性、量二智 | 第136-144页 |
三 “带相说”与熊氏思想体系的三分结构 | 第144-150页 |
四 因三相与熊氏五范畴论 | 第150-165页 |
余论 | 第165-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