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之比较研究
| 引言 | 第1页 |
| 第一章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制度研究 | 第9-33页 |
| 第一节 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 | 第9-22页 |
| 一、预期违约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0-11页 |
| 二、预期违约制度的价值评析 | 第11-12页 |
| 三、预期违约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2-22页 |
| (一)预期拒绝履行 | 第12-17页 |
| (二)预期不能履行 | 第17-22页 |
| 第二节 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 | 第22-28页 |
| 一、不安抗辩权的法理基础 | 第22-23页 |
| 二、不安抗辩权的价值评析 | 第23页 |
| 三、不安抗辩权的主要内容 | 第23-28页 |
| (一)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 | 第23-27页 |
| (二)不安抗辩权的效力 | 第27-28页 |
| 第三节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制度之比较 | 第28-33页 |
| 一、体系分析 | 第29页 |
| 二、概括比较 | 第29-31页 |
| 三、具体比较 | 第31-33页 |
| (一)预期拒绝履行与不安抗辩权 | 第31-32页 |
| (二)预期不能履行与不安抗辩权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我国《合同法》现状及完善 | 第33-47页 |
| 第一节 我国《合同法》现状及争论 | 第33-42页 |
| 一、我国《合同法》的具体规定 | 第33-34页 |
| 二、关于两者关系的争论 | 第34-35页 |
| 三、实证分析 | 第35-42页 |
| (一)体例分析 | 第35-36页 |
| (二)我国《合同法》的具体分析 | 第36-42页 |
| 第二节 我国《合同法》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 第42-47页 |
| 一、我国《合同法》的立法缺陷 | 第42-44页 |
| 二、我国《合同法》的完善 | 第44-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后记 | 第49-50页 |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