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近缘属植物斑茅的利用与真实杂种鉴定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前言 | 第9-19页 |
| ·甘蔗育种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 | 第9-11页 |
| ·斑茅在甘蔗育种上的应用 | 第11-14页 |
| ·斑茅的分类地位 | 第11-12页 |
| ·甘蔗斑茅杂交利用概况 | 第12-13页 |
| ·甘蔗斑茅真实杂种的鉴定 | 第13-14页 |
| ·分子标记在甘蔗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 第14-19页 |
| ·绘制甘蔗基因图谱 | 第14-15页 |
| ·甘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5页 |
| ·在甘蔗抗病虫害研究中应用 | 第15-16页 |
| ·QTLs分析 | 第16-17页 |
| ·杂种鉴定 | 第17页 |
| ·ISSR和ITS标记 | 第17-1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0页 |
| ·供试材料 | 第19-22页 |
|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 ·实验所用引物 | 第19-20页 |
| ·试剂与试剂盒 | 第20-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 ·ISSR和ITS分子标记分析 | 第22-23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2页 |
| ·ISSR-PCR扩增 | 第22页 |
| ·ITS-PCR扩增 | 第22-23页 |
| ·结果显示 | 第23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3页 |
|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23页 |
| ·mRNA差异显示分析 | 第23-30页 |
| ·斑茅材料的盐协迫处理 | 第23-24页 |
| ·总RNA的提取 | 第24页 |
| ·痕量基因组DNA的Dnase处理 | 第24-25页 |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5页 |
| ·DD-PCR扩增 | 第25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染色 | 第25-27页 |
| ·差异cDNA的回收与重扩增 | 第27页 |
|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27-29页 |
| ·cDNA差异片段的序列测定 | 第29页 |
| ·cDNA差异片段的同源性比较 | 第29-3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9页 |
| ·斑茅的遗传多样性 | 第30-34页 |
| ·斑茅的ISSR和ITS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 第30-31页 |
| ·斑茅无性系间亲缘关系与分类 | 第31-34页 |
| ·聚类分析 | 第31-33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33-34页 |
| ·甘蔗斑茅杂交的真实杂种鉴定和细胞遗传学分析 | 第34-43页 |
| ·甘蔗斑茅真实杂种的分子鉴定 | 第34-40页 |
| ·ITS杂种鉴定体系的建立 | 第34-36页 |
| ·甘蔗斑茅F_1杂种及其回交后代的分子鉴定 | 第36-39页 |
| ·15个疑似斑茅杂种的分析 | 第39-40页 |
| ·甘蔗斑茅杂交后代真实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 第40-43页 |
| ·斑茅抗盐基因的差异显示 | 第43-49页 |
| ·总RNA的产量和质量 | 第43页 |
| ·DD-PCR扩增结果 | 第43-47页 |
| ·差异cDNA片段的连接、转化和鉴定 | 第47页 |
| ·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 第47-49页 |
| 4 讨论 | 第49-54页 |
| ·我国斑茅资源的分子多样性 | 第49-50页 |
| ·甘蔗斑茅杂交的细胞遗传 | 第50-51页 |
| ·斑茅在甘蔗遗传改良上的利用 | 第51-52页 |
| ·ITS在杂种鉴定上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 第52-53页 |
| ·DD-PCR在作物抗逆研究中的应用 | 第53-54页 |
| 5 小结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下一步计划 | 第5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奖励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附录 | 第6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