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异质性环境中克隆植物的适应对策--以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四种匍匐茎克隆植物为例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5页
 1 克隆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历史第12-14页
 2 克隆植物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性第14-17页
 3 克隆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适应对策第17-19页
   ·环境异质性与克隆形态可塑性第18页
   ·环境异质性与克隆整合作用第18-19页
   ·环境异质性与克隆内分工第19页
 4 青藏高原东缘过渡带的自然环境状况第19-22页
 5 本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2-25页
第二章 不同光照条件下聚花过路黄(Lysimachia congestiflora)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第25-37页
 1 研究方法第26-29页
   ·研究地点第26-27页
   ·研究物种第27页
   ·取样方法第27-28页
   ·数据分析第28-29页
 2 结果第29-33页
   ·林缘旷地、林缘和林下生境中聚花过路黄的克隆构型第29页
   ·林缘旷地、林缘和林下生境中聚花过路黄的分株种群特征第29-33页
 3 讨论第33-37页
第三章 青藏高原东缘匍匐茎草本野草莓(Fragaria vesca)的分株种群特征及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第37-47页
 1 研究地点及方法第38-40页
   ·研究地点概况第38-39页
   ·研究对象第39页
   ·野外调查第39-40页
   ·数据分析第40页
 2 结果第40-44页
   ·分株种群密度第40页
   ·分株种群的根冠比第40-43页
   ·野草莓分株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第43-44页
 3 讨论第44-47页
第四章 不同海拔梯度上异质性光照环境中匍匐茎草本蛇莓(Duchesnea indica)的克隆整合第47-61页
 1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第49-52页
   ·研究地点和研究物种第49-50页
   ·实验材枓的准备和实验设计第50-51页
   ·测量和分析第51-52页
 2 结果第52-58页
   ·远端克隆分株部分的表现第52-53页
   ·近端克隆分株部分的表现第53页
   ·整个克隆片段的表现第53-58页
 3 讨论第58-61页
第五章 来自不同海拔梯度匍匐茎草本野草莓(Fragaria vesca)在异质性光照条件下的克隆整合第61-75页
 1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第63-65页
   ·研究地点和研究物种第63页
   ·实验设计第63-64页
   ·测量和分析第64-65页
 2 结果第65-71页
   ·整个克隆片段的表现第65-71页
   ·远端和近端克隆分株部分的表现第71页
   ·分株水平的表现第71页
 3 讨论第71-75页
第六章 资源交互斑块性生境中两种不同分枝型匍匐茎植物的克隆内分工第75-87页
 1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77-80页
   ·植物种第77页
   ·研究地点概况第77-78页
   ·实验设计第78-79页
   ·测量和数据分析第79-80页
 2 结果第80-82页
   ·克隆生长第80页
   ·根冠比第80-82页
 3 讨论第82-87页
第七章 不同海拔梯度上匍匐茎草本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在异质性生境中的克隆内资源共享第87-101页
 1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第89-92页
   ·研究地点和研究物种第89-90页
   ·实验设计第90-91页
   ·测量和数据分析第91-92页
 2 结果第92-98页
   ·近端克隆分株部分的表现第92-97页
   ·远端克隆分株部分的表现第97-98页
   ·整个克隆片段的表现第98页
 3 讨论第98-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7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和接受的论文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动态协调系统研究
下一篇:REITs研究及其与中国市场结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