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钩端螺旋体致病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前言第14-18页
英文缩写第18-20页
第一章 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功能的研究第20-138页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体外培养和溶血活性的检测第20-31页
  序第20-21页
  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 实验方法第22-24页
  3 实验结果第24-29页
   ·钩端螺旋体体外培养第24-27页
     ·钩端螺旋体生长状况考察第24-25页
     ·透射电镜下钩端螺旋体形态第25页
     ·钩端螺旋体在EMJH或Korthof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5-26页
     ·钩端螺旋体毒力的考察第26-27页
   ·钩端螺旋体菌体超声上清液及培养液蛋白浓度测定第27-28页
   ·钩端螺旋体溶血活性的检测第28-29页
  4 小结第29页
  5 讨论第29-31页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的注释、克隆表达和活性检验第31-63页
  序第31-32页
  1 实验材料第32-35页
  2 实验方法第35-41页
  3 实验结果第41-61页
   ·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的注释与分类第41-53页
     ·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特征第41-42页
     ·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分类第42-53页
   ·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第53页
   ·重组溶血素蛋白的诱导表达第53-55页
   ·重组溶血素蛋白溶血活性检测第55-56页
   ·溶血素鞘磷脂酶活性的检测第56-58页
     ·薄层层析法检测第56-57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第57-58页
   ·鞘磷脂酶类溶血素LA1029的底物特异性考察第58-59页
   ·各种因子对鞘磷脂酶LA1029的酶活性影响第59-60页
   ·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的提交第60-61页
  4 小结第61页
  5 讨论第61-63页
 第三节 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第63-80页
  序第63页
  1 实验材料第63页
  2 实验方法第63-68页
  3 实验结果第68-79页
   ·钩端螺旋体总RNA的抽提第68-69页
   ·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的转录情况考察第69-71页
   ·重组溶血素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滴度测定第71-73页
     ·重组溶血素蛋白的变性纯化第71-72页
     ·溶血素多克隆抗体滴度测定第72-73页
   ·Western-blot检测钩端螺旋体溶血素的表达第73-76页
   ·分泌型钩端螺旋体溶血素的检测第76-79页
  4 小结第79页
  5 讨论第79-80页
 第四节 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对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第80-111页
  序第80页
  1 实验材料第80-83页
  2 实验方法第83-89页
  3 实验结果第89-110页
   ·倒置显微镜观察溶血素对细胞的作用及溶血素抗体的保护作用第89-92页
     ·小鼠淋巴细胞形态的变化第89-90页
     ·小鼠巨噬细胞形态的变化第90-91页
     ·人传代细胞形态的变化第91-92页
   ·透射电镜观察溶血素对细胞的作用第92-98页
     ·溶血素作用绵羊红细胞后形态的变化第93-94页
     ·溶血素作用人组织细胞后形态的变化第94-98页
   ·扫描电镜观察溶血素对细胞的作用第98-101页
     ·小鼠巨噬细胞形态的变化第99-100页
     ·人肾细胞293形态的变化第100-101页
   ·溶血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第101-106页
     ·溶血素LA1029引起的细胞凋亡第102-104页
     ·溶血素LA3937引起的细胞凋亡第104-106页
   ·溶血素作用BALB/C小鼠免疫细胞后细胞因子的诱生第106-110页
  4 小结第110页
  5 讨论第110-111页
 第五节 基因芯片检测溶血素引起的细胞表达谱改变第111-138页
  序第111-112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12-115页
  2 实验结果第115-137页
   ·基因芯片质控第115-119页
     ·总RNA抽提质控第115-116页
     ·扫描信号质控第116-119页
   ·基因芯片检测结果第119-120页
     ·双色荧光叠加图第119-120页
     ·杂交信号强度散点图第120页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类第120-121页
   ·差异表达基因的说明第121-137页
  3 小结与讨论第137-138页
第二章 钩端螺旋体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化酶基因的功能研究第138-165页
 序第138-139页
 1 实验材料第139-140页
 2 实验方法第140-143页
 3 实验结果第143-163页
   ·钩端螺旋体中与出血相关基因的预测第143-145页
   ·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paf-ah)的注释第145-149页
     ·钩端螺旋体PAF-AH一、二级结构相似性分析第146-147页
     ·钩端螺旋体PAF-AH三级结构模拟第147页
     ·钩端螺旋体PAF-AH穿膜结构与信号肽预测第147-149页
   ·钩端螺旋体病出血模型第149-152页
   ·钩端螺旋体中与出血相关基因转录的考察第152-154页
   ·paf-ah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该蛋白在钩体菌中表达情况的考察第154-155页
   ·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化酶米氏常数(Km)测定第155-158页
   ·重组PAF-AH蛋白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第158页
   ·不同培养条件不同毒力株的PAF-AH酶活力比较第158-160页
   ·正常人与钩体病患者血清中PAF-AH酶活性的比较第160-163页
 4 小结第163页
 6 讨论第163-165页
第三章 钩端螺旋体凋亡基因的鉴定第165-188页
 序第165-167页
 1 实验材料第167-168页
 2 实验方法第168-171页
 3 实验结果第171-186页
   ·钩端螺旋体凋亡基因的分布与结构特征第171-172页
   ·VapB与VapC基因的注释与结构分析第172-173页
   ·VapB与VapC基因的注释与结构分析第173-174页
   ·VapC基因对大肠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VapB基因的去抑制作用第174-175页
   ·vapBC locus在钩端螺旋体不同菌株中的保守性考察第175-176页
   ·vapBC系统对质粒稳定性的作用第176-177页
   ·凋亡基因的表达与培养时间的关系第177页
   ·染色体编码的TA凋亡基因的进化分析第177-186页
 4 小结第186-187页
 5 讨论第187-188页
结论第188-189页
参考文献第189-203页
附图第203-215页
致谢第215-216页
发表文章第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椭圆曲线密码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EMA在肾细胞癌和肾盂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