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一、 引言 | 第9-12页 |
二、 《沧浪诗话》的历史接受语境 | 第12-21页 |
(一) 文学接受的滥觞--自先秦至汉的文学接受 | 第13-15页 |
(二) 文学接受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接受 | 第15-17页 |
(三) 文学接受的活跃与理性化--唐宋的文学接受 | 第17-21页 |
三、 《沧浪诗话》中的接受理论 | 第21-34页 |
(一) 熟参-识-妙悟:审美接受主体条件论 | 第21-26页 |
1 妙悟 | 第21-24页 |
2 识 | 第24-25页 |
3 熟参 | 第25-26页 |
(二) “别材”与“别趣”:文学接受的审美本性论 | 第26-29页 |
1 别材 | 第26-28页 |
2 别趣 | 第28-29页 |
(三) “盛唐气象”与“入神”:文学接受审美功能论 | 第29-34页 |
1 盛唐气象的含义 | 第30-31页 |
2 盛唐气象的内涵 | 第31-32页 |
3 入神 | 第32-34页 |
四、 《沧浪诗话》的现代审美意义 | 第34-38页 |
(一) 中西对话的平台建构 | 第34-36页 |
(二) 文学作品阐释的多样性 | 第36-38页 |
注释 | 第38-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论文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