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0页 |
·陷落柱的形态学研究现状评述 | 第8-15页 |
·以往的研究状况(-2000) | 第9-12页 |
·近年的研究进展(2001-,宋晓夏,董芳) | 第12-1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西山煤田的构造水文演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8页 |
·构造、地貌及其演化评述 | 第15-16页 |
·岩溶及其演化评述 | 第16-18页 |
·存在问题综述 | 第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准备工作 | 第19-20页 |
·收集及资料阅读 | 第19页 |
·野外调查及井下观测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西山煤田揭露陷落柱形态学特征 | 第20-34页 |
·地表出露特征 | 第20-24页 |
·例证 | 第20-23页 |
·结论 | 第23-24页 |
·井下揭露特征 | 第24-28页 |
·例证 | 第24-28页 |
·结论 | 第28页 |
·多层面截面平面投影叠置特征 | 第28-32页 |
·例证 | 第28-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西山煤田陷落柱封顶最小跨度统计 | 第32-34页 |
·西山煤田陷落柱封顶最小跨度统计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陷落柱形态参数求取和陷落柱林形态学特征 | 第34-76页 |
·陷落柱柱壁角的确定 | 第34-46页 |
·导言 | 第34-35页 |
·确定陷落柱柱壁角的方法概述 | 第35页 |
·研究区域概述 | 第35-36页 |
·确定陷落柱柱壁角的试验方法 | 第36-40页 |
·陷落柱柱林的三维空间表达 | 第40页 |
·柱林三维空间表达规则 | 第40-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西山煤田岩溶陷落柱林密度 | 第46-49页 |
·各矿区的个数密度与面积密度统计表 | 第47页 |
·各矿区所揭露的岩溶陷落柱个数密度/面积密度相关性分析图件 | 第47-49页 |
·西山煤田岩溶陷落柱林高度 | 第49-71页 |
·技术路线 | 第49-50页 |
·具体技术细节 | 第50页 |
·试验 | 第50-58页 |
·统计结果 | 第5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西山煤田岩溶陷落柱林奥灰顶面的等效直径 | 第71-74页 |
·总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西山煤田构造水文演化 | 第76-132页 |
·西山煤田概况 | 第76-88页 |
·西山煤田自然地理概况 | 第76-77页 |
·西山煤田岩性地层及水文概况 | 第77-87页 |
·西山煤田构造地质概况 | 第87-88页 |
·西山煤田大地构造演化 | 第88-95页 |
·西山地块所处的构造环境 | 第89-92页 |
·西山地块的构造演化 | 第92-95页 |
·西山地块的性质 | 第95页 |
·西山岩溶水系统单元形成的起始时间分析 | 第95-103页 |
·西山岩溶陷落柱形成于煤系地层沉积之后 | 第96-97页 |
·燕山运动期岩溶(1.95亿年-0.4亿年)也不具备形成西山岩溶陷落柱的条件 | 第97-101页 |
·喜山运动期间太原西山岩溶水系统形成分析 | 第101-102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西山岩溶水系统发育的事件-时间序列 | 第103-126页 |
·综述 | 第103页 |
·河流阶地研究现状 | 第103-106页 |
·汾河峡谷阶地详述 | 第106-114页 |
·汾河峡谷阶地与黄土古土壤序列、华北地文期、第四纪气候演变、古地磁极性柱等的对比所确定的事件-时间序列图 | 第114-118页 |
·汾河峡谷阶地与峡谷中溶洞的对比关系 | 第118-122页 |
·汾河峡谷各级阶地所对应的下切时间与侧蚀时间与岩溶发育时间 | 第122-123页 |
·西山岩溶水系统发育的事件-时间序列 | 第123-126页 |
·结论 | 第126页 |
·对太原西山岩溶水系统演化的正反演求证的探索 | 第126-132页 |
·各个子系统所能提供的地质信息 | 第127页 |
·太原西山岩溶水系统发育的系统论观点 | 第127-130页 |
·太原西山岩溶水系统演化的正反演求证的技术路线 | 第130-132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32-136页 |
·结论 | 第132-134页 |
·单个柱体的形态学特征 | 第132页 |
·陷落柱林的形态学特征 | 第132-134页 |
·从地质理论分析的角度限定了西山岩溶陷落柱形成的时间上限为:250MaB.P.。 | 第134页 |
·从汾河峡谷地貌学演化的角度刻画出西山岩溶水系统岩溶大发育期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结论 | 第134页 |
·建议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