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碎石路面、碎石基层论文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和路用性能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6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1-16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22页
 2.1 研究内容第16-19页
 2.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参考文献第21-22页
第三章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材料配合比研究第22-69页
 3.1 原材料性质第22页
 3.2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的集料级配范围第22-43页
  3.2.1 连续级配第23-30页
  3.2.2 间断级配第30-41页
  3.2.3 折断级配第41-42页
  3.2.4 小结第42-43页
 3.3 水泥与粉煤灰的比例研究第43-52页
  3.3.1 水泥与粉煤灰最优比例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3-46页
  3.3.2 路用性能指标选择第46-47页
  3.3.3 研究方法第47页
  3.3.4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7-52页
  3.3.5 小结第52页
 3.4 结合料与集料的比例研究第52-68页
  3.4.1 结合料、集料比例研究第52-55页
  3.4.2 结成结构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第55-62页
  3.4.3 结合料、集料最佳比例范围研究第62-67页
  3.4.4 小结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第四章 水泥粉煤灰化学反应机理研究第69-109页
 4.1 粉煤灰对水泥水化的影响第69-74页
  4.1.1 粉煤灰对单一水泥矿物水化的影响第70-72页
  4.1.2 水泥粉煤灰水化速率的变化第72-74页
 4.2 水泥对火山灰反应的影响第74-79页
  4.2.1 火山灰反应机理第74-77页
  4.2.2 水泥水化对火山灰反应的影响第77-79页
 4.3 水泥 - 粉煤灰系统的水化第79-90页
  4.3.1 水化过程第79页
  4.3.2 水化产物第79-89页
  4.3.3 水泥 - 粉煤灰系统的界面结构和耦和机制第89-90页
  4.3.4 水泥 - 粉煤灰系统水化产物的变迁第90页
 4.4 粉煤灰对集料界面结构和产物的影响第90-93页
 4.5 水化反应和火山灰效应的数值化分析第93-96页
 4.6 火山灰反应的热力学分析第96-101页
  4.6.1 火山灰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第96-98页
  4.6.2 各种因素对火山灰反应的影响第98-101页
 4.7 水泥粉煤灰间最优比例的动力学分析第101-105页
  4.7.1 复合反应机理近似处理法第101-103页
  4.7.2 多相反应动力学处理法第103-105页
 4.8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9页
第五章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材料路用性能研究第109-130页
 5.1 试验方法与方案第109-111页
  5.1.1 路用性能指标选择第109页
  5.1.2 试验方案第109-110页
  5.1.3 试验方法第110-111页
 5.2 强度与刚度第111-118页
  5.2.1 强度指标第111-112页
  5.2.2 结果分析第112-114页
  5.2.3 延迟时间对混合料强度和干密度的影响第114-115页
  5.2.4 养生条件对混合料强度的影响第115-118页
 5.3 收缩特性第118-121页
  5.3.1 试验结果第118页
  5.3.2 结果分析第118-121页
 5.4 冲刷特性第121-122页
  5.4.1 试验结果第121页
  5.4.2 结果分析第121-122页
 5.5 疲劳特性第122-125页
  5.5.1 试验结果第122-124页
  5.5.2 结果分析第124-125页
 5.6 设计参数第125-127页
 5.7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0页
第六章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力学分析第130-143页
 6.1 路面弯沉和层底拉应力第130-131页
 6.2 温度应力第131-141页
  6.2.1 基本假定第131页
  6.2.2 温度应力计算模型第131-132页
  6.2.3 温度应力计算第132-139页
  6.2.4 计算结果分析第139-141页
 6.3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3页
第七章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第143-152页
 7.1 影响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混合料性质的因素第143-144页
 7.2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思路第144-146页
 7.3 混合料组成设计第146-151页
  7.3.1 原材料质量要求第146-147页
  7.3.2 混合料组成设计第147-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2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第152-154页
 8.1 本文主要结论第152-153页
 8.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攻读博士期间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公路隧道集成化智能化监控技术与系统开发研究
下一篇: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预测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