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31页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主题 | 第18-19页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9-26页 |
1.4 论文研究结构安排及内容 | 第26-28页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8-31页 |
2 高校国有资产基本理论研究 | 第31-55页 |
2.1 产权理论 | 第31-37页 |
2.1.1 产权的概念 | 第31-36页 |
2.1.2 产权的功能 | 第36-37页 |
2.1.3 产权的基本结构和高校资产产权构成 | 第37页 |
2.2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第37-38页 |
2.3 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界定 | 第38-42页 |
2.3.1 资产的内涵 | 第38页 |
2.3.2 国有资产的内涵 | 第38-40页 |
2.3.3 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 | 第40-42页 |
2.4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 | 第42-44页 |
2.4.1 资产的特征 | 第42-43页 |
2.4.2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 | 第43-44页 |
2.5 高校国有资产的种类 | 第44-47页 |
2.5.1 按存在形态的不同,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 第45-46页 |
2.5.2 按运用方式的不同,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 第46-47页 |
2.5.3 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资源性资产和开发性资产 | 第47页 |
2.5.4 按价值补偿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 | 第47页 |
2.6 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 | 第47-55页 |
2.6.1 高校国有资产形成途径的一般分析 | 第48-50页 |
2.6.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 | 第50-55页 |
3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及权属管理 | 第55-88页 |
3.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 | 第55-64页 |
3.1.1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历史沿革 | 第55-56页 |
3.1.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现状 | 第56-62页 |
3.1.3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状 | 第62-64页 |
3.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64-74页 |
3.2.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不顺 | 第64-66页 |
3.2.2 高校国有资产现行管理模式分析 | 第66-68页 |
3.2.3 高校职能的转变要求高校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 | 第68-71页 |
3.2.4 高校国有资产来源、构成的变化要求管理体制的变化 | 第71-74页 |
3.3 高校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 | 第74-77页 |
3.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和权属管理 | 第77-83页 |
3.4.1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 第77-79页 |
3.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 | 第79-81页 |
3.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权的管理 | 第81-83页 |
3.5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界定与权属管理 | 第83-88页 |
3.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 第84-85页 |
3.5.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5-86页 |
3.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 | 第86-88页 |
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 | 第88-126页 |
4.1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88-89页 |
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途径 | 第89-99页 |
4.2.1 经营性无形资产流失的途径 | 第89-98页 |
4.2.2 经营性有形资产流失的途径 | 第98-99页 |
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架构 | 第99-113页 |
4.3.1 国外高校产业发展及资产经营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100-109页 |
4.3.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基本思路 | 第109-110页 |
4.3.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模式设计 | 第110-113页 |
4.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考核和评价 | 第113-126页 |
4.4.1 重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考核 | 第113-116页 |
4.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指标 | 第116-117页 |
4.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第117-124页 |
4.4.4 建立规范化的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 | 第124-125页 |
4.4.5 充分发挥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作用 | 第125-126页 |
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 第126-144页 |
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6-127页 |
5.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 | 第127-131页 |
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模式 | 第131-139页 |
5.3.1 发达国家公共财产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131-136页 |
5.3.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原则和模式 | 第136-137页 |
5.3.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 | 第137-139页 |
5.4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探讨 | 第139-142页 |
5.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和考核 | 第142-144页 |
5.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 | 第142-143页 |
5.5.2 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绩效审计考核 | 第143-144页 |
6 高校国有资产的“非转经”管理 | 第144-151页 |
6.1 高校“非转经”的主要方式 | 第144页 |
6.2 高校“非转经”存在的问题 | 第144-147页 |
6.3 “非转经”的管理 | 第147-151页 |
6.3.1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的申报审批制度 | 第147-148页 |
6.3.2 建立健全高校“非转经”的监督管理责任 | 第148-151页 |
7 高校土地的管理与经营 | 第151-169页 |
7.1 高校土地的概念及使用权属性 | 第151-155页 |
7.1.1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 | 第151-152页 |
7.1.2 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 第152-154页 |
7.1.3 高校土地使用权属性 | 第154-155页 |
7.2 高校土地使用现状分析 | 第155-156页 |
7.2.1 我国高校校园的基本状况 | 第155页 |
7.2.2 高校土地使用现状 | 第155-156页 |
7.3 高校土地使用权在资产核算中的问题 | 第156-161页 |
7.3.1 高校土地使用权存在不入帐的弊端 | 第156-157页 |
7.3.2 土地使用权的确认与计量 | 第157-158页 |
7.3.3 高校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 | 第158-161页 |
7.4 高校土地管理与经营 | 第161-169页 |
7.4.1 高校土地的管理 | 第161-163页 |
7.4.2 高校土地的经营 | 第163-166页 |
7.4.3 高校土地经营管理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 第166-167页 |
7.4.4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空间布局抉择 | 第167-169页 |
8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 | 第169-212页 |
8.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169-182页 |
8.1.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 | 第169-171页 |
8.1.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然性分析 | 第171-173页 |
8.1.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原则 | 第173-174页 |
8.1.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174-182页 |
8.2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182-200页 |
8.2.1 境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经验借鉴 | 第182-187页 |
8.2.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历程 | 第187-189页 |
8.2.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国有资产管理现状评价 | 第189-190页 |
8.2.4 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190-200页 |
8.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200-212页 |
8.3.1 高校后勤产权制度的特殊性 | 第200页 |
8.3.2 高校后勤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 | 第200-205页 |
8.3.3 高校后勤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模式 | 第205-209页 |
8.3.4 授权经营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的最佳选择 | 第209-212页 |
9 建立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制度安排 | 第212-256页 |
9.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 第212-221页 |
9.1.1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 第212-214页 |
9.1.2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 第214-217页 |
9.1.3 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组织架构 | 第217-221页 |
9.2 明晰产权,强化高校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 | 第221-226页 |
9.2.1 高校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 | 第221-222页 |
9.2.2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 第222-223页 |
9.2.3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 | 第223-224页 |
9.2.4 高校国有资产的资产评估 | 第224页 |
9.2.5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转让 | 第224-226页 |
9.3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的分类管理制度 | 第226-231页 |
9.3.1 分类管理高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客观必然性 | 第226-229页 |
9.3.2 高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划分 | 第229-230页 |
9.3.3 正确处理高校国有资产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0-231页 |
9.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管理 | 第231-237页 |
9.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性 | 第231-232页 |
9.4.2 规范经营性资产运营的制度安排 | 第232-237页 |
9.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安排 | 第237-243页 |
9.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形成的管理制度 | 第238-239页 |
9.5.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制度 | 第239-242页 |
9.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处置及收益管理制度 | 第242-243页 |
9.6 重视高校“非转经”问题和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 | 第243-245页 |
9.6.1 建立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的管理制度 | 第243-244页 |
9.6.2 重视高校土地管理和运营中的制度安排 | 第244-245页 |
9.7 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改革 | 第245-248页 |
9.7.1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目标 | 第245页 |
9.7.2 高校后勤服务的经营管理机制 | 第245页 |
9.7.3 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深化高校后勤改革 | 第245-246页 |
9.7.4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度安排 | 第246-248页 |
9.8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 第248-256页 |
9.8.1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 第248-249页 |
9.8.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估分析 | 第249-252页 |
9.8.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 第252-2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6-263页 |
作者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简介 | 第263-264页 |
声明 | 第264-265页 |
致谢 | 第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