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水库群系统防洪联合调度研究进展 | 第1-26页 |
| 1 洪水灾害的概念 | 第11-12页 |
| 2 中国的洪水灾害 | 第12-13页 |
| 3 水库群系统防洪联合优化调度的紧迫性 | 第13-14页 |
| ·防洪的需要 | 第13页 |
| ·节水的需要 | 第13-14页 |
| 4 水库群系统防洪联合优化调度的复杂性 | 第14-16页 |
| 5 水库群系统防洪联合优化 | 第16页 |
| 6 水库群系统防洪联合优化调度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 ·常规方法 | 第17页 |
| ·系统分析方法 | 第17-24页 |
| ·模拟方法 | 第17-18页 |
| ·优化方法 | 第18-22页 |
| ·多目标分析方法 | 第22页 |
| ·大系统分解协调方法 | 第22-23页 |
| ·其他方法 | 第23-24页 |
| 7 结语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大系统优化原理及方法 | 第26-37页 |
| 1 大系统概念 | 第26-28页 |
| 2 大系统优化理论 | 第28-30页 |
| 3 大系统的分解协调思想 | 第30-33页 |
| 4 防洪系统的系统分析 | 第33-34页 |
| ·防洪工程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 第33页 |
| ·防洪系统调度的实时性 | 第33页 |
| ·系统输入的不确定性和决策的风险性 | 第33-34页 |
| ·防洪系统的多目标性 | 第34页 |
| ·防洪系统决策的政治性 | 第34页 |
| 5 水库群大系统实时防洪优化调度 | 第34-37页 |
| 第三章 灰色系统理论及GM(1,1)模型 | 第37-50页 |
| 1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7-38页 |
| 2 灰色预测理论 | 第38-39页 |
| 3 灰色建模与GM(1,1)模型 | 第39-50页 |
| ·常规灰色GM(1,1)建模 | 第40-42页 |
| ·灰色生成 | 第41页 |
| ·GM(1,1)模型建模 | 第41-42页 |
| ·GM(1,1)模型改进 | 第42-46页 |
| ·二次拟合参数法 | 第46-47页 |
| ·模型的新陈代谢 | 第47-48页 |
| ·灰色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大系统分解协调法与GM(1,1)模型的耦合应用 | 第50-73页 |
| 1 综述 | 第50-51页 |
| 2 联合调度问题的描述 | 第51-57页 |
| ·目标函数 | 第51-54页 |
| ·约束条件 | 第54-57页 |
| 3 常规的大系统分解协调解法 | 第57-59页 |
| 4 河库联合调度模型 | 第59-73页 |
| ·常规解法的缺点 | 第59-60页 |
| ·简化与建立河库联调模型 | 第60-62页 |
| ·河道流量的预估 | 第62-67页 |
| ·河库联调模型的求解 | 第67-73页 |
| ·模型的描述 | 第67页 |
| ·模型的求解思路 | 第67-69页 |
| ·模型的解法 | 第69-72页 |
| ·模型的连续求解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南盘江上段河库联合调度系统 | 第73-114页 |
| 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73-75页 |
| 2 流域防洪工程现状 | 第75-78页 |
| 3 南盘江上段河库联调系统综述 | 第78-80页 |
| 4 南盘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 第80-81页 |
| 5 南盘江上段河库联合调度系统结构 | 第81-114页 |
| ·水雨情处理及查询管理系统 | 第84-85页 |
| ·南盘江上段基本信息查询系统 | 第85页 |
| ·流域防洪信息显示 | 第85-87页 |
| ·水库部分 | 第85-87页 |
| ·闸门部分 | 第87页 |
| ·预报系统 | 第87-91页 |
| ·水库防洪形势分析 | 第87-88页 |
| ·河道防洪形势分析 | 第88-89页 |
| ·水库来水预报系统 | 第89-91页 |
| ·交互式洪水调度系统 | 第91-111页 |
| ·交互式单库调度系统 | 第91-94页 |
| ·水库洪水调度会商原理 | 第94页 |
|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原理(调度方案寻优) | 第94-97页 |
| ·河库联合调度系统 | 第97-111页 |
| ·河道水位的预报 | 第111-114页 |
| ·流量演算~水位流量关系转换法预报水位 | 第112页 |
| ·水量法预报水位 | 第112-114页 |
| 第六章 总 结 | 第114-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 科研成果简介 | 第121-122页 |
| 论文声明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