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刑事法律关系概述 | 第1-15页 |
(一) 刑事法律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 第11-14页 |
(二) 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 第15-22页 |
(一) 刑事法律关系是根据刑事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法定性 | 第15-17页 |
1 、 刑事法律规范是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 第16页 |
2 、 刑事法律关系不同于刑事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 | 第16页 |
3 、 刑事法律关系是刑事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 | 第16-17页 |
(二) 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体现意志性的社会关系 | 第17-18页 |
(三) 刑事法律关系具有强制性 | 第18-19页 |
(四)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定性 | 第19-20页 |
(五) 刑事法律关系是控罪主体与被控罪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 | 第20-21页 |
(六) 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排他性法律关系 | 第21页 |
(七) 刑事法律关系的实现不能脱离司法活动 | 第21-22页 |
三、 刑事法律关系的价值 | 第22-27页 |
(一) 有助于开拓刑法理论 | 第22-23页 |
(二) 有助于对刑法价值观的深入探研 | 第23-25页 |
(三) 有助于刑法学与法理学的衔接 | 第25-26页 |
(四) 有助于统览刑法的全局 | 第26-27页 |
四、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 | 第27-38页 |
(一)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概述 | 第27-28页 |
(二) 国家不是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28-32页 |
(三) 人民法院不是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32-33页 |
(四) 公安机关不是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33页 |
(五)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界定 | 第33-38页 |
1 、 被控罪主体 | 第34-36页 |
2 、 控罪主体 | 第36-38页 |
五、 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38-48页 |
(一) 刑事法律关系内容诸说 | 第38-40页 |
1 、 双方的权利义务观 | 第38-39页 |
2 、 一方的刑罚权和另一方的权利与义务 | 第39页 |
3 、 一方的刑事权利和另一方的刑事义务 | 第39页 |
4 、 一方的权力 | 第39-40页 |
(二) 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特征 | 第40-42页 |
1 、 刑事法律关系内容具有强制性 | 第41页 |
2 、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仅指刑事实体权利义务 | 第41-42页 |
(三) 控罪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 第42-45页 |
1 、 控罪主体的权利 | 第42-44页 |
2 、 控罪主体的义务 | 第44-45页 |
(四) 被控罪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 第45-48页 |
1 、 被控罪主体的权利 | 第45-48页 |
2 、 被控罪主体的义务 | 第48页 |
六、 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48-63页 |
(一) 刑事法律关系客体概述 | 第48-52页 |
1 、 法理学上有关法律关系客体的观点 | 第48-50页 |
2 、 刑事法律关系客体诸说 | 第50-52页 |
(二) 刑事法律关系客体确定之标准 | 第52-58页 |
1 、 确定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标准,不能固守我国法理学研究所形成的通说的框框 | 第52-54页 |
2 、 确定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标准,应深入探求法律关系客体本身的属性,并结合刑事法律关系特征 | 第54-58页 |
(三) 刑事法律关系客体是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 | 第58-62页 |
1 、 犯罪构成 | 第59页 |
2 、 刑事责任 | 第59-61页 |
3 、 刑事责任之细化 | 第61-62页 |
(四) 排除犯罪人是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可能 | 第62-63页 |
七、 刑事法律关系在刑事司法和刑事理论中的地位 | 第63-6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