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13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3-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 ·董事会的价值衡定 | 第15-18页 |
| ·几点说明 | 第18-19页 |
| 第2章 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分析 | 第19-34页 |
| ·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 | 第19-22页 |
| ·公司社会责任的提出及内涵 | 第19-22页 |
| ·公司社会责任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第22页 |
| ·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3-24页 |
| ·社会利益理论 | 第24-26页 |
| ·“利”“义”之辩 | 第26-27页 |
| ·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 | 第27-34页 |
| ·公司对职工的社会责任 | 第27-29页 |
| ·公司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 第29页 |
| ·公司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 | 第29-30页 |
| ·公司应负环境保护责任 | 第30-31页 |
| ·公司对所在社区的社会责任 | 第31-32页 |
| ·慈善行为 | 第32-34页 |
| 第3章 公司社会责任与董事会的构成 | 第34-45页 |
| ·职工董事制度 | 第34-38页 |
| ·人力资本理论-职工参与公司机关的理论基础 | 第34-37页 |
| ·职工参与公司机关情况简介 | 第37-38页 |
| ·独立董事制度 | 第38-45页 |
| ·独立董事制度的缘起与涵义 | 第38-40页 |
| ·利益缺位-独立董事内驱力的缺乏 | 第40-41页 |
| ·社会利益-独立董事的终极关怀 | 第41-45页 |
| 第4章 公司社会责任与我国董事制度的重构 | 第45-56页 |
| ·两大法系董事制度比较研究及启示 | 第45-49页 |
| ·单层制-美国董事会模式 | 第45-46页 |
| ·双层制-德国董事会模式 | 第46页 |
| ·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 | 第46-49页 |
| ·我国董事制度现状及基于公司社会责任的重构立法建议 | 第49-56页 |
| ·我国董事制度现状 | 第50-53页 |
| ·基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重构我国董事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53-56页 |
| 结束语 | 第56-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