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气压法测试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 1 绪论 | 第1-33页 |
| ·研究的意义、进展及问题 | 第9-1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现状及常规测试方法 | 第10-16页 |
| ·水压渗透方法 | 第10-12页 |
| ·气体渗透法 | 第12-13页 |
| ·盐溶液长期浸泡方法 | 第13页 |
| ·通电方法 | 第13页 |
| ·直流电量法 | 第13-15页 |
| ·电迁移实验 | 第15-16页 |
| ·高浓盐溶液饱和的电导方法 | 第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 ·混凝土的渗透原理 | 第17-21页 |
| ·达西定律 | 第17页 |
| ·菲克第一定律 | 第17-18页 |
| ·菲克第二定律 | 第18-19页 |
| ·Nernst Planck方程 | 第19-20页 |
| ·多介质理论 | 第20-21页 |
| ·主要影响因素 | 第21-31页 |
| ·材料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 第21-23页 |
| ·设计制作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的影响 | 第23-25页 |
| ·养护方式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 第25-26页 |
| ·捣实方法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 第26页 |
| ·水化龄期的影响 | 第26-27页 |
|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影响 | 第27页 |
| ·黏度、温度对测试渗透深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混凝土内的空隙及其对抗渗性的影响 | 第28-31页 |
| ·主要采用的技术线路 | 第31页 |
|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31页 |
| ·主要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 2 溶液气压法仪器方法介绍 | 第33-38页 |
| ·仪器简介 | 第33-34页 |
| ·方法步骤介绍 | 第34页 |
| ·原理分析 | 第34-36页 |
| ·可行性论证 | 第36-38页 |
| 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38-42页 |
| ·主要原材料及性质 | 第38-40页 |
| ·水泥 | 第38页 |
| ·骨料 | 第38页 |
| ·化学外加剂 | 第38-39页 |
| ·矿物外加剂 | 第39页 |
| ·杜拉纤维 | 第39页 |
| ·白油 | 第39页 |
| ·水 | 第39页 |
| ·JJ91硅质密实剂 | 第39-40页 |
| ·胶凝材料的化学成分 | 第40页 |
| ·抗渗混凝土设计及养护、测试条件选择 | 第40-42页 |
| ·减小离散设计 | 第40-42页 |
| ·材料选择 | 第40-41页 |
| ·水灰比选择 | 第41页 |
| ·养护方式及测试龄期的选择 | 第41页 |
| ·对比条件的选择 | 第41-42页 |
| 4 溶液气压法与国标渗透深度回归分析 | 第42-56页 |
| ·回归参数的确定 | 第42页 |
| ·测试结果的分析 | 第42-55页 |
| ·普通混凝土对比 | 第45-47页 |
| ·掺引气剂混凝土对比 | 第47-49页 |
| ·高性能砂浆对比 | 第49-50页 |
| ·高性能混凝土对比 | 第50-54页 |
| ·36组混凝土渗透深度回归分析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5 水压渗透方法与ASTMC1202方法对比分析 | 第56-60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6 溶液气压法特征性实验 | 第60-72页 |
| ·同一体系测试不同水灰比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 第60-62页 |
| ·同一体系测试不同形状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 第62页 |
| ·同一体系测试不同龄期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 第62-65页 |
| ·同一体系测试混凝土在油与水中渗透实验 | 第65-66页 |
| ·同一体系测试不同混凝土加压过程的电导变化率 | 第66-68页 |
| ·工程应用 | 第68-72页 |
| ·抗渗标号检测 | 第68-69页 |
| ·渗透系数检测 | 第69-70页 |
| ·岩芯裂缝检测 | 第70-72页 |
| 7 溶液法与国标测试仪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 第72-74页 |
| ·大气影响 | 第72页 |
| ·噪声污染 | 第72-73页 |
| ·排放影响 | 第73-74页 |
| 8 结论与建议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