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1、 序言 | 第8-1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不足之处 | 第8-10页 |
1.2.1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 第9页 |
1.2.1.1 UV-B增加的植物效应 | 第9页 |
1.2.1.2 UV-B辐射的动物效应 | 第9页 |
1.2.1.3 UV-B辐射增加对植物群体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 第9页 |
1.2.1.4 UV-B辐射与非生物因子的相互作用 | 第9页 |
1.2.2 不足之处 | 第9-10页 |
2、 资料和方法 | 第10-13页 |
2.1 研究资料 | 第1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0-11页 |
2.3 主要观测内容 | 第11页 |
2.4 测定方法 | 第11-12页 |
2.4.1 品质测定方法 | 第11-12页 |
2.4.2 小气候观测方法 | 第12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5.1 UV-B辐射增加对作物及其群体影响的定量化研究 | 第12页 |
2.5.2 探索UV-B辐射增加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规律 | 第12-13页 |
3、 UV-B辐射增加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23页 |
3.1 对玉米叶面积的影响 | 第13页 |
3.2 对叶面积在群体中分布的影响 | 第13-14页 |
3.3 对叶片形态的影响 | 第14-16页 |
3.4 对玉米叶龄的影响 | 第16页 |
3.5 对玉米绿叶数的影响 | 第16-17页 |
3.6 对叶基角的影响 | 第17页 |
3.7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 第17-18页 |
3.8 对玉米发育期的影响 | 第18-19页 |
3.9 对玉米类黄酮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9-22页 |
3.9.1 对玉米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3.9.1.1 玉米不同生育期叶片中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19-20页 |
3.9.1.2 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20页 |
3.9.2 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0-22页 |
3.9.2.1 对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3.9.2.2 对玉米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3.9.2.3 对玉米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的影响 | 第22页 |
3.10 对玉米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22-23页 |
4、 UV-B辐射增加对玉米群体小气候的影响 | 第23-32页 |
4.1 对玉米群体中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23-24页 |
4.2 对玉米群体中紫外辐射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24-25页 |
4.3 对玉米群体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25-27页 |
4.3.1 不同UV-B处理下玉米群体不同高度处温度随时间变化 | 第25-27页 |
4.3.2 相同UV-B处理下玉米群体不同高度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27页 |
4.4 对玉米群体地温的影响 | 第27-30页 |
4.4.1 不同UV-B处理下土壤不同深度处温度变化 | 第27-29页 |
4.4.2 相同UV-B处理下玉米群体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变化 | 第29-30页 |
4.5 对玉米群体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30-32页 |
4.5.1 不同UV-B增加处理下玉米群体不同高度处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4.5.2 相同处理下玉米群体不同高度处相对湿度随时间变化 | 第31-32页 |
5、 UV-B辐射增加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2-37页 |
5.1 UV-B辐射增加对玉米产量结构因素影响的分析 | 第32-34页 |
5.2 UV-B辐射增加对玉米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34-36页 |
5.2.1 对玉米干物质生产速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5.2.2 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35-36页 |
5.2.3 对玉米干物质分配影响 | 第36页 |
5.3 UV-B增加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6、 UV-B增加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37-41页 |
6.1 UV-B增加对玉米籽粒可溶性糖及淀粉的 | 第37页 |
6.2 UV-B增加对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6.3 UV-B增加对玉米蛋白质的影响 | 第38-39页 |
6.4 UV-B增加对不同品种玉米品质影响的比较 | 第39-41页 |
6.4.1 UV-B增加对不同品种玉米基本品质影响的比较 | 第39-40页 |
6.4.2 UV-B增加对不同品种玉米不同溶性蛋白质影响的比较 | 第40页 |
6.4.3 UV-B增加对不同品种玉米不同可溶性糖影响的比较 | 第40-41页 |
7、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之处 | 第41-44页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41-42页 |
7.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42页 |
7.3 本研究值得改进之处 | 第42-43页 |
7.4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