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区域地理概况和研究剖面选择 | 第9-14页 |
第一节 区域地理概况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剖面的地层划分与取样 | 第10-14页 |
第二章 磁化率和全铁含量所指示的成壤环境变化 | 第14-22页 |
第一节 磁化率与成壤环境变化 | 第14-19页 |
1 磁化率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 第14-16页 |
2 磁化率分析结果与成壤环境变迁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全铁分析与成壤环境 | 第19-22页 |
1 全铁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 第19页 |
2 全铁的测定方法及步骤 | 第19-20页 |
3 全铁的分析结果所指示的成壤环境演变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粒度成分与成壤环境演变 | 第22-27页 |
第一节 粒度的分析方法与步骤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粒度成分所指示的成壤环境变迁 | 第23-27页 |
第四章 总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与成壤环境演变 | 第27-34页 |
第一节 总有机碳分析与成壤环境演变 | 第27-30页 |
1 总有机碳含量与生物量关系及其气候意义 | 第27页 |
2 总机质碳分析原理和方法 | 第27页 |
3 总有机碳分析结果与成壤环境演变 | 第27-30页 |
第二节 碳酸盐含量分析与成壤环境演变 | 第30-34页 |
1 碳酸盐的环境意义 | 第30页 |
2 碳酸盐的测定原理与方法 | 第30-31页 |
3 碳酸盐含量分析结果与成壤环境变迁 | 第31-34页 |
第五章 微量元素(Ba、Rb、Sr、Rb/Sr)含量与成壤环境变化 | 第34-38页 |
第一节 微量元素(Rb、Sr、Ba、Rb/Sr)所反映的古气候意义 | 第34页 |
第二节 微量元素(Rb、Sr、Ba、Rb/Sr)测定方法与步骤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微量元素(Ba、Rb、Sr、Rb/Sr)测定结果与成壤环境变迁 | 第35-38页 |
第六章 问题讨论 | 第38-48页 |
第一节 泾河中游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的阶段划分 | 第38-42页 |
第二节 先周时代人类耕作活动层的确定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全新世成壤环境变化的区域对比 | 第43-45页 |
第四节 关于泾河中游地区古温度、古降水量恢复的尝试 | 第45-48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