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一.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汉藏茶马贸易成立背景 | 第14-36页 |
第一节 汉藏茶马贸易关系的开端 | 第14-20页 |
一. 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与军马的需要 | 第14-17页 |
二. 藏人饮茶的起源及茶叶的需要 | 第17-20页 |
第二节 历代汉藏茶马贸易演进 | 第20-36页 |
一. 唐代的汉藏茶马贸易 | 第20-22页 |
二. 宋代汉藏茶马贸易之发展原因及其目的 | 第22-31页 |
三. 宋代汉藏茶马贸易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 | 第31-32页 |
四. 元代的汉藏茶马贸易 | 第32-34页 |
五. 唐宋元代茶马贸易的政治经济意义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明代汉藏茶马贸易之发展 | 第36-50页 |
第一节 明代茶马贸易制度 | 第36-40页 |
一. 茶马司的设置 | 第36-37页 |
二. 茶课制度 | 第37-38页 |
三. 茶法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明代汉藏茶马贸易形式 | 第40-46页 |
一. 官办贸易 | 第40-43页 |
二. 私茶贸易 | 第43-45页 |
三. 朝贡贸易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明代汉藏茶马贸易的目的及特点 | 第46-50页 |
一. 明代汉藏茶马贸易的意义及目的 | 第46-47页 |
二. 明代汉藏茶马贸易的特点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差发马制度与朝贡互市制度 | 第50-90页 |
第一节 差发马制度 | 第50-68页 |
一. 差发马制度的确立及其效用 | 第50-56页 |
二. 差发马制度的破坏及其原因 | 第56-62页 |
三. 差发马制度的恢复及其发展 | 第62-68页 |
第二节 朝贡互市制度的确立及其实体 | 第68-90页 |
一. 明朝朝贡互市的背景 | 第69-76页 |
二. 朝贡互市制度的确立 | 第76-81页 |
三. 朝贡互市的实体 | 第81-90页 |
第五章 清代汉藏茶马贸易的衰落 | 第90-112页 |
第一节 清初汉藏茶马贸易兴盛时期(1644年~1668年) | 第91-102页 |
一. 清初汉藏茶马贸易兴盛之原因及其目的 | 第91-93页 |
二. 清初汉藏茶马贸易政策 | 第93-102页 |
第二节 清代茶马贸易的衰落及其原因 | 第102-112页 |
一. □时兴时罢□的清代茶马贸易(康熙七年~雍正十三年) | 第103-106页 |
二. 清代茶马贸易的衰落期(乾隆元年~道光二十年) | 第106-109页 |
三. 清代茶马贸易的衰落原因 | 第109-112页 |
第六章 茶马贸易对汉川藏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112-126页 |
第一节 加强民族联系及促进汉藏社会经济发展 | 第112-116页 |
一. 促进了边疆畜牧业及内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 第112-114页 |
二. 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 | 第114-115页 |
三. 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交通运输的发展 | 第116-121页 |
一. 青藏大道 | 第116-117页 |
二. 川藏夫道的兴起和汉藏交通的变化 | 第117-120页 |
三. 在边茶贸易中所形成的5条主要贸易交通干线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沿茶马贸易干线兴起的城镇及藏商贸易的发达 | 第121-126页 |
一. 打箭炉 | 第122-123页 |
二. 泸定 | 第123页 |
三. 松潘 | 第123-124页 |
四. 其他城镇 | 第124-125页 |
五. 藏区民族贸易的发展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6-131页 |
一. 明代汉藏茶马贸易的政治经济意义 | 第126-127页 |
二. 清代汉藏茶马贸易的政治经济意义 | 第127-131页 |
参考书目 | 第13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