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语言的弹性美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一 艺术语言及其弹性美的涵义 | 第5-7页 |
| 二 艺术语言弹性美的产生机制 | 第7-13页 |
| (一) 语义的复杂性 | 第8-9页 |
| (二) 情感逻辑的驱动 | 第9-11页 |
| (三) 题材得以转变为内容的需要 | 第11-13页 |
| 三 艺术语言弹性美的接受机制 | 第13-19页 |
| (一) 文本影响力的引导 | 第14页 |
| (二) 接受主体的审美感知的整体性 | 第14-15页 |
| (三) 接受主体所持的审美心理距离 | 第15-17页 |
| (四) 语境在言语理解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 第17-19页 |
| 1 、 借助语境,语词的情景义才得以确定 | 第17-18页 |
| 2 、 借助语境,“费解的”变成了“合情的” | 第18-19页 |
| 四 艺术语言弹性美的实现 | 第19-25页 |
| (一) 句法之弹性体现 | 第20-23页 |
| 1 、 各句子成分间的灵活搭配 | 第20-21页 |
| 2 、 语链脱节,语不接而意接 | 第21-22页 |
| 3 、 语句结构不完整,有意识地造成空灵美 | 第22页 |
| 4 、 语句次序的灵活排列 | 第22-23页 |
| 5 、 语句结构层次的灵活停顿 | 第23页 |
| 6 、 符号的灵活标点 | 第23页 |
| (二) 语义之弹性体现 | 第23-25页 |
| 1 、 语义的正偏离 | 第24-25页 |
| 2 、 语义的负偏离 | 第25页 |
| 五 艺术语言的弹性所带来的美感效应 | 第25-28页 |
| (一) 提供了对“生命的形式”的真切体验 | 第25-26页 |
| (二) 提供给读者回味思索的空间 | 第26-27页 |
| (三) 提供了“陌生化”的审美情趣 | 第27-28页 |
| 六 结语 | 第28-29页 |
| 注释 | 第29-30页 |
| 参考书目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