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前言第7-14页
 一、 选题意义与目的第7-8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9页
 三、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9-11页
  (一) 考察当代中国人人格的现状,探寻国民人格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二) 溯源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形成及其对现实人格的影响第10页
  (三) 中国人格结构的跨时代研究第10页
  (四) 对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古代人格和现代人格的比较第10页
  (五) 传统人格的现代延伸第10-11页
 四、 创新和突破第11-14页
  (一) 研究对象第11页
  (二) 研究方法第11-12页
  (三) 创造性成果第12-14页
绪论第14-23页
 一、 关于中国心理学史的方法问题第14-18页
  (一) 增加新的研究方法第14-17页
  (二) 融中国心理学史于现代科学心理学中第17页
  (三) 挖掘转换、用古于今第17-18页
 二、 国民性(国民人格)研究的概况第18-21页
  (一) 人类学的研究第18页
  (二) 心理学的研究第18-21页
 三、 关于中国国民性的研究意义第21-23页
第一篇 现代社会中国人格概况第23-30页
 一、 背景分析第23-25页
 二、 国民人格的基本状况第25-27页
 三、 当代国民人格中传统与现代特质的比较第27-30页
第二篇 传统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第30-55页
 一、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的人格类型说第30-31页
  (一) 《黄帝内经》的人格类型说第30页
  (二) 孔子的人格类型说第30页
  (三) 荀子的人格类型说第30页
  (四) 董仲舒、韩愈的“性三品说”第30页
  (五) 刘邵的人格类型说第30-31页
  (六) “物情不齐”的个性说第31页
 二、 中国古代早期的理想人格理论第31-40页
  (一) 在古帝身上所表现的(儒家)理想人格特征第32-35页
  (二) 儒家的理想人格第35-37页
  (三) 道家的理想人格第37-39页
  (四) 佛家的理想人格第39-40页
 三、 儒道佛理想人格的融合第40-46页
  (一) 融合的原因第40-41页
  (二) 融合的基础第41-43页
  (三) 融合的过程第43-46页
 四、 融合后的理想人格结构及特征第46-49页
  (一) 内圣外王的圣王人格第46-48页
  (二) 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第48-49页
 五、 融合后的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影响第49-55页
  (一) 攻守兼备、封闭的稳态人格系统第49-51页
  (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格特征第51页
  (三) 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并形成审美人格特质第51-53页
  (四) 民族性格的改变第53-55页
第三篇 中国人格结构的实证研究第55-76页
 —、 中国古代现实人格的实证研究第55-63页
  (一) 作品选定第56-57页
  (二) 因子分析第57-60页
  (三) 内容分析第60-63页
 二、近代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及特征第63-66页
 三、当代中国人人格结构与特质的研究第66-70页
  (一) 研究方法第66-67页
  (二) 研究过程第67-69页
  (三) 结果分析第69-70页
 四、关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结构特征描述第70-76页
  (一) 研究方法第70-71页
  (二) 过程结果第71-74页
  (三) 关于现代人格的因素分析的补充研究第74-76页
第四篇 中国人格特征结构的比较研究第76-102页
 一、 古今比较第76-79页
  (一) 人格结构的跨时代比较第76-77页
  (二) 古代人格结构稳定的原因分析第77-78页
  (三) 人格特质古今变化的原因分析第78-79页
 二、 古今比较的分析和启示第79-86页
  (一) 需要批判性继承和发扬的传统人格特质第79-82页
  (二) 应摈弃的一些传统人格特质所带来的消极心理第82-86页
 三、 中西比较:中国人格结构与西方人格结构的比较第86-88页
 四、 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比较第88-102页
  (一) 相通之处第89页
  (二) 相通的原因第89-91页
  (三) 变化之处第91页
  (四) 变化的原因分析第91-102页
第五篇 传统人格的现代延伸第102-113页
 一、 现代人格延伸,必须建立在传统人格基础上第102-104页
 二、 增加现代性特质第104-106页
 三、 科学理性第106-109页
  (一) 传统中国国民人格缺乏理性特质第106-108页
  (二) 中国现代化要求理性第108-109页
 四、 审美性第109-111页
 五、 完善人格历程,使人格健康发展第111-113页
结语: 建构中国化的人格理论模型初探第113-118页
 一、 建构的目的和基础第113-114页
 二、 建构的途径和过程第114-116页
 三、 建构模型第116-118页
附录第118-125页
后记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企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下一篇:储液罐静力与地震动力响应有限元数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