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0-17页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 | 第10-13页 |
| 一、流行病学 | 第10页 |
| 二、发病机制 | 第10-11页 |
| 三、诊疗现状 | 第11-13页 |
| 第二节 中医古今文献研究 | 第13-17页 |
| 一、病因病机 | 第13-14页 |
| 二、湿热证候研究 | 第14-15页 |
| 三、常用治法 | 第15-16页 |
| 四、清热祛湿法的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7-30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17-19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二、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 三、纳入标准 | 第18页 |
| 四、排除标准 | 第18页 |
| 五、剔除标准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一、设计方案 | 第19页 |
| 二、病例选择 | 第19页 |
| 三、治疗方案 | 第19页 |
| 四、样本量估算及随机化方法 | 第19页 |
| 五、研究时间、观察方法、主要观察指标 | 第19-20页 |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第20-21页 |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21-22页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22-30页 |
| 一、患者基线情况 | 第22-23页 |
| 二、结果分析 | 第23-30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30-34页 |
| 一、治未病思想在T2DM合并NAFLD防治的重要性 | 第30页 |
| 二、湿热证候的临床特点 | 第30-31页 |
| 三、清热祛湿法的可能作用机制 | 第31-32页 |
| 四、肝脏超声诊断 | 第32-33页 |
| 五、中药的应用规律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结语 | 第34-35页 |
| 一、结论 | 第34页 |
| 二、问题与展望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 附录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