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佞幸之人心理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佞幸:打开历史尘封的记忆 | 第7-12页 |
| 一、选题动机 | 第7-8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8页 |
| 三、学术前史 | 第8-10页 |
| 四、“佞幸”界定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动机:佞幸产生的心理动力 | 第12-21页 |
| 一、社会变革—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 第12-18页 |
| 1、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 第12-14页 |
| 2、统治思想的转变 | 第14-16页 |
| 3、社会风气的变化 | 第16-18页 |
| 二、自身需要—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性格:佞幸之人内在的精神模式 | 第21-28页 |
| 一、内敛谨慎、忠厚自持 | 第21页 |
| 二、张扬外向、放荡不羁 | 第21-23页 |
| 三、追求权势、不知满足 | 第23-24页 |
| 四、佞幸之人不同性格形成的原因 | 第24-28页 |
| 1、遗传—生理因素 | 第24-25页 |
| 2、环境—社会因素 | 第25-27页 |
| 3、认知—自我意识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行为:佞幸心理的外在反映 | 第28-35页 |
| 一、言语交际 | 第28-30页 |
| 二、才能 | 第30-31页 |
| 三、谋略 | 第31-33页 |
| 四、同性恋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群体心理:佞幸之人的共同心理特征 | 第35-41页 |
| 一、柔媚之道 | 第35-36页 |
| 二、趋利避害的心理 | 第36-39页 |
| 三、依附心理 | 第39页 |
| 四、结党心理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