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人类对对地下水的认识 | 第13-15页 |
·国内外地下水污染状况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地下水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地下水质量评价概述 | 第17-18页 |
·地下水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地下水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地下水污染预警 | 第20-22页 |
·地下水污染预警概述 | 第21页 |
·地下水污染预警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本文实际工作及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本文的实际工作 | 第23-24页 |
·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焦作市自然地理、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污染源 | 第25-46页 |
·自然地理 | 第25-26页 |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气候气象 | 第26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31页 |
·水文条件 | 第26-27页 |
·水文地质 | 第27-31页 |
·焦作市水资源及开采状况 | 第31-34页 |
·水资源总量 | 第31-32页 |
·地下水开采状况 | 第32-34页 |
·焦作市地下水主要污染源 | 第34-46页 |
·岩溶水污染源 | 第34-43页 |
·孔隙水污染源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常用模型 | 第46-60页 |
·指数评价模型 | 第47-49页 |
·幂函数型模型 | 第47页 |
·叠加型模型 | 第47-48页 |
·均值型模型 | 第48页 |
·方根型模型 | 第48-49页 |
·几何均数模型 | 第49页 |
·概率统计模型 | 第49-50页 |
·数学期望模式 | 第49页 |
·标准差模式 | 第49页 |
·变化系数模式 | 第49-50页 |
·聚类模型 | 第50-52页 |
·模糊聚类模型 | 第50页 |
·系统聚类模型 | 第50-51页 |
·灰色关联度模型 | 第51页 |
·灰色聚类模型 | 第51-52页 |
·LVQ-ANN模型 | 第52-55页 |
·LVQ网络的结构 | 第53-54页 |
·LVQ网络的学习规则 | 第54-55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5-60页 |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第55-56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步骤 | 第56-60页 |
第四章 焦作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 | 第60-104页 |
·焦作市岩溶地下水基本状况 | 第60-66页 |
·焦作市岩溶地下水概况 | 第60-61页 |
·岩溶水水化学特征 | 第61-63页 |
·岩溶水水质及污染现状 | 第63-66页 |
·焦作市孔隙地下水基本状况 | 第66-79页 |
·焦作市孔隙地下水概况 | 第67-68页 |
·孔隙水水化学特征 | 第68-70页 |
·孔隙地下水污染概况 | 第70-79页 |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基础 | 第79-86页 |
·参评数据 | 第79-80页 |
·评价标准 | 第80-84页 |
·pH值的"双序列"现象及处理方法 | 第84-85页 |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及平台 | 第85-86页 |
·F分值法在焦作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第86-88页 |
·内梅罗指数法在焦作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第88-90页 |
·模糊综合法在焦作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第90-94页 |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的改进 | 第91页 |
·焦作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 | 第91-94页 |
·灰色聚类法在焦作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第94-99页 |
·LVQ神经网络法在焦作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第99-102页 |
·焦作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 第102-104页 |
·焦作市岩溶水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2-103页 |
·焦作市孔隙地下水评价结果统计分析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焦作市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 | 第104-126页 |
·开发方案的选择 | 第104-106页 |
·需求分析 | 第104-105页 |
·技术路线 | 第105-106页 |
·系统分析 | 第106-107页 |
·系统构想 | 第106页 |
·GIS开发模式选择 | 第106-107页 |
·系统设计 | 第107-114页 |
·地图数字化方案设计 | 第107页 |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107-110页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110-114页 |
·系统实现 | 第114页 |
·系统使用简介 | 第114-126页 |
·监测数据的录入、浏览、查询与统计分析 | 第114-118页 |
·地下水污染警示 | 第118-123页 |
·地下水污染预测及精度评价 | 第123-125页 |
·专题地图打印 | 第125-126页 |
结论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4页 |
附录Ⅰ | 第144-153页 |
附录Ⅱ | 第153-171页 |
附录Ⅲ | 第171-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