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原油运输应急机制理论研究 | 第14-19页 |
·应急管理概述 | 第14-15页 |
·应急管理的界定 | 第14页 |
·应急管理的指导原则 | 第14-15页 |
·应急物流系统研究 | 第15-16页 |
·应急物流系统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 第15页 |
·应急物流系统的特点 | 第15-16页 |
·原油应急物流理论研究 | 第16-19页 |
·石油物流的界定 | 第16页 |
·原油应急物流的界定 | 第16-17页 |
·原油应急物流系统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3章 我国进口原油运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9-31页 |
·我国原油供需现状与形势预测 | 第19-24页 |
·我国原油供需现状 | 第19-20页 |
·我国原油供需形势预测 | 第20-24页 |
·我国原油需求的灰色预测 | 第20-22页 |
·对我国原油产量变化趋势的预测 | 第22-24页 |
·结论 | 第24页 |
·我国进口原油海上运输能力分析 | 第24-27页 |
·我国进口原油海上运输航线分析 | 第24-25页 |
·我国国内油轮船队的运力现状及需求分析 | 第25-27页 |
·国内油轮运输船队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我国原油海运运力需求分析 | 第27页 |
·我国建立进口原油运输应急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7-31页 |
·我国进口原油运输市场存在诸多问题 | 第27-28页 |
·我国原油储备体系不完善 | 第28-31页 |
第4章 基于模糊聚类的应急原油运输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 第31-50页 |
·物流中心选址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物流中心定义 | 第31-32页 |
·物流中心选址原则分析 | 第32-33页 |
·物流中心选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 第33页 |
·可供选择的评价方法简介 | 第33-41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3-35页 |
·数据包络法(DEA方法) | 第35-36页 |
·模糊聚类法 | 第36-41页 |
·建立初始模糊矩阵 | 第37页 |
·原始矩阵标准化 | 第37-38页 |
·建立模糊相似矩阵R | 第38-40页 |
·计算模糊等价矩阵 | 第40页 |
·聚类 | 第40-41页 |
·我国应急原油运输物流中心的模糊聚类分析 | 第41-45页 |
·指标的选择 | 第41-42页 |
·指标参数的取值 | 第42页 |
·模糊聚类结果及分析 | 第42-45页 |
·应急原油物流系统原油调度方法 | 第45-50页 |
·应急物资调度问题的研究基础 | 第45-46页 |
·图的基本概念 | 第45页 |
·最短路问题 | 第45-46页 |
·应急原油系统原油调度问题的数学描述 | 第46-47页 |
·应急原油调度方案 | 第47-50页 |
·问题的描述 | 第47-48页 |
·方案的求取 | 第48-50页 |
第5章 建立我国原油供应应急机制的建议 | 第50-53页 |
·建立高效运转的能源应急组织机构 | 第50页 |
·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 | 第50-51页 |
·建立全面的石油供应应急法规体系 | 第51-52页 |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进“亚洲应急石油储备体系” | 第52-5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总结 | 第53页 |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模糊聚类计算软件程序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