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7-8页 |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析 | 第8-9页 |
·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2章 限娱政策下达的背景—消费社会中泛娱乐化现象 | 第11-23页 |
·消费社会和泛娱乐化现象简述 | 第11-12页 |
·泛娱乐化的主要负面效果 | 第12-15页 |
·精英文化的丧失 | 第13-14页 |
·文化一元化和文化偏食 | 第14页 |
·麻醉大众的负面功能 | 第14-15页 |
·泛娱乐化在综艺娱乐节目中的表现 | 第15-23页 |
·立意偏差,导向错误 | 第15-16页 |
·节目低俗化,“性”趣化 | 第16页 |
·节目同质化,缺乏创新,资源浪费 | 第16-17页 |
·限娱政策的下达及部分卫视娱乐节目的调整 | 第17-23页 |
第3章 新娱乐节目《年代秀》的应运而生 | 第23-30页 |
·《年代秀》的产生和影响 | 第23-25页 |
·新形式带来的新看点 | 第25-28页 |
·集体记忆引发的怀旧形式特征 | 第25-26页 |
·主旋律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特征 | 第26-27页 |
·观看与参与--互动性加强的传播特征 | 第27-28页 |
·明显的矩形组织结构特征 | 第28页 |
·《年代秀》传播层面的特征 | 第28-30页 |
·节目的二次售卖 | 第28-29页 |
·“冷”知识的“热”传播 | 第29-30页 |
第4章 新娱乐节目的节目元素以及叙事特征----以《年代秀》为例 | 第30-44页 |
·《年代秀》的节目元素 | 第30-36页 |
·主体元素 | 第30-33页 |
·空间元素 | 第33-34页 |
·时间元素 | 第34-36页 |
·《年代秀》的叙事特征 | 第36-44页 |
·隐性和显性并存的叙述者 | 第36-38页 |
·声画互补的叙事语言 | 第38-40页 |
·精心编排的叙事时间 | 第40-41页 |
·真实和虚拟交叉的叙事空间 | 第41-42页 |
·跌宕起伏的叙事策略 | 第42-44页 |
第5章 对综艺娱乐节目前景的思考 | 第44-49页 |
·娱乐节目应承担的职责 | 第44-46页 |
·守门人应承担“把关”职责 | 第44-45页 |
·人文导向的宣传职责 | 第45页 |
·文化传承的重大职责 | 第45-46页 |
·娱乐节目转型的具体措施 | 第46-49页 |
·业精于专,细分节目受众市场 | 第46页 |
·全新打造,誓抛节目三俗内容 | 第46-48页 |
·产业延伸,推动节目全方位发展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