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归类与宪法平等原则的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2页 |
一、“许霆案”案情简介 | 第9页 |
二、“许霆案”所折射出的宪法问题 | 第9-11页 |
三、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不足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立法归类概述 | 第12-19页 |
一、立法归类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立法归类产生的原因 | 第13-15页 |
三、立法归类的类型 | 第15-19页 |
第二部分 立法归类与平等原则关系的一般概述 | 第19-28页 |
一、本文对平等性质的理解 | 第19-20页 |
二、平等原则不禁止立法归类 | 第20-23页 |
(一) 从不平等到平等 | 第20-21页 |
(二) 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 | 第21-23页 |
(三) 立法归类、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 | 第23页 |
三、平等原则拘束立法归类 | 第23-26页 |
(一) 立法归类与平等原则相冲突时带来的消极影响 | 第23-24页 |
(二) 平等原则的适用范围包括立法机关 | 第24-26页 |
四、处理立法归类与宪法平等原则时应遵循的准则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 立法归类与平等原则相抵触时的审查方法 | 第28-42页 |
一、国外的审查方法 | 第28-30页 |
(一) 美国“三重基准”的违宪审查制度 | 第28-29页 |
(二) 德国的违宪审查方法 | 第29页 |
(三) 美、德两国违宪审查方法的比较 | 第29-30页 |
二、本文所拟定的审查方法 | 第30-37页 |
(一) 确立法案所适用的审查标准 | 第30-31页 |
(二) 立法目标的表面性审查 | 第31-32页 |
(三) 立法目标决定归类依据 | 第32-33页 |
(四) 归类对象范围的合宪性审查 | 第33-35页 |
(五) 特殊手段的强度必须符合比例原则 | 第35-36页 |
(六) 重构“三重基准”的各个标准界限 | 第36-37页 |
三、检验本文拟定的方法——以《就业促进法》为例 | 第37-42页 |
(一) 确立就业法所适用的审查标准 | 第37页 |
(二) 审查就业法归类依据的合理性 | 第37-39页 |
(三) 审查就业法归类范围的合宪性 | 第39页 |
(四) 审查就业援助手段的合宪性 | 第39-42页 |
第四部分 归类审查在我国的现状、困难和展望 | 第42-50页 |
一、立法归类在我国的现状 | 第42-44页 |
二、我国审查立法归类的阻力 | 第44-47页 |
(一) 违宪审查制度尚未健全 | 第44-45页 |
(二) 立法机关对平等原则的消极功能认识不足 | 第45-46页 |
(三) 平等原则适用范围的不清 | 第46-47页 |
三、我国审查立法归类的建议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