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村寒武系大陈岭组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特征及地震驱动机制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8页 |
·选题依据 | 第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16页 |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2页 |
·区域构造 | 第18-19页 |
·地层 | 第19-22页 |
·地层概述 | 第19-20页 |
·寒武系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特征 | 第22-30页 |
·地震微断裂 | 第22-24页 |
·微褶皱 | 第24-27页 |
·泄水构造 | 第27页 |
·结核 | 第27-28页 |
·槽模 | 第28页 |
·负荷构造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地震液化脉 | 第30-42页 |
·形成机制 | 第30-33页 |
·岩石、构造特征 | 第33-36页 |
·地球化学分析 | 第36-42页 |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方法 | 第36-37页 |
·能谱分析结果 | 第37-39页 |
·C、O、Sr 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39-42页 |
第五章 震积岩岩石学特征 | 第42-50页 |
·原地震积岩 | 第42-44页 |
·震褶岩 | 第42-43页 |
·震裂岩 | 第43页 |
·震塌岩 | 第43-44页 |
·自碎屑角砾岩 | 第44页 |
·震浊积岩 | 第44页 |
·C、O、Sr 同位素分析 | 第44-50页 |
·测试结果检验 | 第45-49页 |
·C、O 同位素 | 第49页 |
·Sr 同位素 | 第49-50页 |
第六章 震积岩垂向序列特征及古地震强度 | 第50-54页 |
·震积岩垂向序列特征 | 第50-51页 |
·古地震强度分析 | 第51-54页 |
·震积岩特征与古地震强度 | 第51页 |
·震中距与古地震强度 | 第51-52页 |
·扰动层厚度与古地震强度 | 第52-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58-64页 |
附表 | 第64-68页 |
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