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6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0-15页 |
一、少数民族地区 | 第10-11页 |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11-14页 |
三、路径及路径选择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15-18页 |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与动力机制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0-2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四、整体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基础 | 第26-4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第26-30页 |
一、人和自然界相互关系的重要观点 | 第26-27页 |
二、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互统一的重要观点 | 第27-28页 |
三、关于排泄物再利用的若干阐述 | 第28-29页 |
四、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观点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 | 第30-35页 |
一、结构主义 | 第30-32页 |
二、新古典主义 | 第32-33页 |
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 第33-35页 |
第三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 | 第35-39页 |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 第35-37页 |
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37-39页 |
第四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第39-48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39-44页 |
二、强与弱的可持续发展论 | 第44-48页 |
第三章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 第48-76页 |
第一节 可持续经济安全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 | 第48-54页 |
一、可持续经济安全观的确立 | 第48-51页 |
二、以可持续经济安全观为指导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 | 第51-54页 |
第二节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 第54-66页 |
一、对经济不可持续发展制度根源的再认识 | 第54-58页 |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约束条件 | 第58-60页 |
三、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生路径 | 第60-63页 |
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路径 | 第63-66页 |
第三节 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66-76页 |
一、安全红利基准以及对库兹涅茨曲线的再认识 | 第66-72页 |
二、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 | 第72-73页 |
三、加快转向内生路径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73-76页 |
第四章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特殊性 | 第76-112页 |
第一节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状况 | 第76-86页 |
一、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状况 | 第76-77页 |
二、人口和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 第77-79页 |
三、城镇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布情况 | 第79-80页 |
四、经济发展状况 | 第80-81页 |
五、资源环境状况 | 第81-86页 |
第二节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发优势与劣势 | 第86-106页 |
一、后发优势的理论渊源 | 第86-89页 |
二、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论争 | 第89-96页 |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发优势与劣势 | 第96-106页 |
第三节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特殊性 | 第106-112页 |
一、从区域政策角度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路径 | 第106-109页 |
二、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角度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路径 | 第109-110页 |
三、从安全红利长远化的角度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路径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 第112-121页 |
第一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集成与路径优化 | 第112-115页 |
一、创新集成的基本含义 | 第112-113页 |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创新集成机制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结构与路径优化 | 第115-121页 |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结构 | 第115-117页 |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优化 | 第117-121页 |
第六章 新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21-158页 |
第一节 新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第122-129页 |
一、新疆自然资源总体情况 | 第122-123页 |
二、新疆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情况 | 第123-126页 |
三、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第126-129页 |
第二节 新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发优势条件 | 第129-135页 |
一、新疆发挥后发优势的基础条件 | 第130-132页 |
二、新疆发挥后发优势的新机遇 | 第132-135页 |
第三节 从区域发展战略层面看新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35-144页 |
一、安全红利与区域资源整合的关系 | 第135-137页 |
二、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路径选择 | 第137-141页 |
三、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个案分析 | 第141-144页 |
第四节 从产业调整层面看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44-153页 |
一、新疆三次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调整方向 | 第144-146页 |
二、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46-148页 |
三、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48-151页 |
四、新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生态旅游 | 第151-153页 |
第五节 从资源开发层面看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53-158页 |
一、新疆水资源开发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53-155页 |
二、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55-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1页 |
结束语 | 第161-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162-163页 |
后记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