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长白山温泉嗜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新型嗜热脂肪酶性质研究

内容提要第1-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9页
   ·细菌分类学和多相分类学第10-18页
     ·细菌分类学研究进展第10-12页
     ·细菌分类学中种的概念第12-14页
     ·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第14-16页
     ·细菌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第16-18页
   ·嗜热细菌的研究背景及其分类学第18-22页
     ·极端微生物及嗜热微生物简介第18-20页
     ·嗜热菌分类学研究简史第20-21页
     ·嗜热菌的应用价值第21-22页
   ·脂肪酶及嗜热脂肪酶第22-26页
     ·脂肪酶第22-24页
     ·嗜热脂肪酶及其研究现状第24-26页
     ·脂肪酶基因的克隆第26页
   ·立题依据和实验设计第26-29页
第二章 长白山温泉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及初步鉴定第29-47页
   ·引言第29页
   ·材料与方法第29-38页
     ·溶液配制第29-30页
     ·样品的采集及其环境第30-31页
     ·菌株分离及保藏第31-34页
     ·16S rRNA基因的获得第34-38页
     ·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第38页
   ·结果与讨论第38-46页
     ·嗜热菌的富集培养第38-40页
     ·嗜热菌的分离第40-41页
     ·菌株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第41-46页
   ·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长白山温泉嗜热菌多相分类学研究第47-75页
   ·引言第47页
   ·材料与方法第47-55页
     ·溶液配制第47-48页
     ·培养基第48页
     ·菌株培养第48-49页
     ·参比菌株第49页
     ·表型特征第49-53页
     ·基因型特征第53-55页
   ·结果与讨论第55-68页
     ·菌株CBS-1 和CBS-4 的表型特征第55-65页
     ·基因型特征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第65-68页
   ·小结第68-72页
   ·新种描述第72-75页
     ·Fervidobacterium changbaicum sp. nov第72-73页
     ·Fervidobacterium tianchisum sp. nov第73-75页
第四章 超嗜热细菌F. CHANGBAICUM脂肪酶基因的钓取第75-109页
   ·引言第75页
   ·材料与方法第75-84页
     ·生物软件及工具第75-76页
     ·脂肪酶数据库第76页
     ·脂肪酶一级序列特征及分类第76页
     ·脂肪酶探测引物的设计第76-77页
     ·脂肪酶基因片段的钓取第77-78页
     ·嗜热脂肪酶基因全序列的克隆第78-83页
     ·序列同源性分析及进化关系第83-84页
     ·同源模建第84页
   ·结果与讨论第84-107页
     ·脂肪酶保守区域的分类第84-90页
     ·脂肪酶探测引物的设计第90-91页
     ·嗜热脂肪酶基因片段的钓取第91-95页
     ·Genome walking克隆CF7 上、下游未知序列第95-99页
     ·CF7 全序列(CF7F)组装及特征分析第99-101页
     ·信号肽序列的预测第101-102页
     ·序列同源性分析及进化关系第102-104页
     ·脂肪酶的同源模建第104-107页
   ·小结第107-109页
第五章 嗜热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表征第109-135页
   ·引言第109页
   ·实验材料第109-113页
     ·主要仪器第109-110页
     ·主要试剂第110-111页
     ·实验用菌株及质粒第111页
     ·溶液配制第111-112页
     ·培养基第112-113页
   ·实验方法第113-121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113页
     ·基因的克隆与纯化第113-116页
     ·嗜热脂肪酶基因的表达及粗酶的获得第116页
     ·脂肪酶活力测定第116-118页
     ·嗜热脂肪酶的纯化第118-119页
     ·重组嗜热脂肪酶酶学性质表征第119-121页
   ·结果与讨论第121-134页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第121-122页
     ·载体制备及重组质粒的构建第122-123页
     ·重组质粒的转化及阳性克隆的鉴定第123-124页
     ·目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124-127页
     ·重组嗜热脂肪酶基本酶学性质表征第127-134页
   ·小结第134-135页
第六章 嗜热脂肪酶稳定性机制的研究第135-165页
   ·引言第135页
   ·实验材料第135-136页
     ·主要仪器第135页
     ·主要试剂第135-136页
   ·实验方法第136-140页
     ·热失活动力学研究第136页
     ·圆二色谱测定第136-137页
     ·荧光光谱测定第137-138页
     ·酶的通透性测定第138页
     ·平衡解折叠模型的构建第138-139页
     ·酶在盐酸胍中的活力及复性过程测定第139页
     ·氨基酸组成对稳定性的影响第139-140页
   ·结果与讨论第140-163页
     ·嗜热脂肪酶的热稳定性第140-147页
     ·嗜热脂肪酶的pH稳定性第147-153页
     ·变性剂对酶构象的影响第153-160页
     ·氨基酸组成对酶稳定性的影响第160-163页
   ·小结第163-165页
创新点第165-166页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82页
中文摘要第182-186页
ABSTRACT第186-191页
致谢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与制备以及非修饰性APP/C99细胞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下一篇: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SHP-1催化结构域的克隆表达及抑制剂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