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山茶属植物光合速率的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言 | 第10-22页 |
| ·影响经济林树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 | 第10-13页 |
| ·叶绿素含量 | 第10页 |
| ·Rub羧化酶 | 第10-11页 |
| ·植物激素 | 第11页 |
| ·叶片性状 | 第11-12页 |
| ·叶龄 | 第11页 |
| ·叶位 | 第11-12页 |
| ·比叶重 | 第12页 |
| ·气孔 | 第12页 |
| ·果实的存在 | 第12页 |
| ·种间差异 | 第12-13页 |
| ·品种差异 | 第13页 |
| ·影响经济林树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 第13-16页 |
| ·光照 | 第13-14页 |
| ·温度 | 第14页 |
| ·水分 | 第14-15页 |
| ·空气 | 第15页 |
| ·矿质元素 | 第15页 |
| ·人为因素 | 第15-16页 |
| ·栽培因素 | 第15-16页 |
| ·外用药剂 | 第16页 |
| ·经济林树种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 第16-18页 |
| ·经济林树种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 | 第16-17页 |
| ·经济林树种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第17-18页 |
| ·经济林树种光合产物的运输、分配和积累 | 第18页 |
| ·光合效率与产量的关系 | 第18-19页 |
| ·环境胁迫 | 第19-21页 |
| ·水分胁迫 | 第19页 |
| ·盐胁迫 | 第19-20页 |
| ·温度胁迫 | 第20页 |
| ·高温胁迫 | 第20页 |
| ·低温胁迫 | 第20页 |
| ·光胁迫 | 第20-21页 |
| ·其他胁迫 | 第2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 ·试验地基本概况 | 第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 ·仪器介绍 | 第23页 |
| ·实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3-25页 |
| ·光合速率日变化的测定 | 第23页 |
| ·枝条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23-24页 |
| ·不同冠层叶位叶片的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24页 |
| ·不同方位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24页 |
| ·不同密度条件下普通油茶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24页 |
|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第24页 |
| ·CO_2响应的测定 | 第24-25页 |
| ·表观量子效率(AQY)计算 | 第25页 |
| ·羧化效率(CE)计算 | 第25页 |
| ·水分利用率(WUE)计算 | 第25页 |
| ·暗呼吸速率 | 第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5页 |
| ·山茶属不同植物的光合特性日变化 | 第25-30页 |
| ·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第25-26页 |
| ·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 第26-27页 |
| ·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 第27页 |
| ·胞间CO_2浓度的日变化 | 第27-28页 |
| ·水分利用率的日变化 | 第28-29页 |
| ·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 | 第29页 |
| ·叶温日变化 | 第29-30页 |
| ·环境因子日变化 | 第30页 |
| ·光响应曲线 | 第30-33页 |
| ·CO_2响应曲线 | 第33-35页 |
| ·光合速率与生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 ·三种山茶属植物不同叶位的光合速率比较 | 第37-39页 |
| ·三种山茶属植物枝条不同叶位光合速率比较 | 第38页 |
| ·三种山茶属植物不同冠层叶位光合速率比较 | 第38-39页 |
| ·三种山茶属植物不同方位叶位光合速率比较 | 第39页 |
| ·普通油茶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光合作用的比较 | 第39-45页 |
| ·普通油茶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光合特性日变化 | 第40-42页 |
| ·普通油茶不同密度条件下的环境因子日变化 | 第42-45页 |
| 4 讨论 | 第45-50页 |
| ·山茶属植物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和“午休现象” | 第45-46页 |
| ·光合速率的影响因子及其与因子关系的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 ·光照强度对Pn的影响 | 第47-48页 |
| ·CO_2浓度对Pn的影响 | 第48页 |
| ·不同叶位的Pn的变化 | 第48-49页 |
| ·不同密度条件下的普通油茶光合作用的比较 | 第49-50页 |
| 5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0页 |
| ·创新点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5页 |
| 附录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