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则格网DEM提取地形特征线的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和课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 | 第16-17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地形形态特征分析 | 第19-25页 |
·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地形特征点的分类与判断 | 第20-22页 |
·地形特征线的数学定义 | 第22-24页 |
·山脊线的数学定义 | 第22-23页 |
·山谷线的数学定义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地形因子的计算 | 第25-34页 |
·地形因子计算的原理 | 第25-27页 |
·坡度和坡向的计算 | 第27-29页 |
·地形表面曲率的计算 | 第29-32页 |
·两个曲率公式及其意义 | 第29-31页 |
·规则格网DEM的曲率提取 | 第31-32页 |
·格网DEM的导数估计统一公式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地形特征线潜在区域确定的算法 | 第34-36页 |
·算法思想及流程 | 第34页 |
·基本步骤的介绍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DEM源数据的预处理算法 | 第36-41页 |
·相关算法回顾 | 第36-37页 |
·DEM中伪洼地的处理算法 | 第37-40页 |
·栅格分类与检索 | 第37-39页 |
·洼地的有效填平处理 | 第39-40页 |
·新预处理算法的优点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6章 地形特征线提取的实验研究 | 第41-57页 |
·实验的总体设计 | 第41-43页 |
·实验软件与开发语言 | 第41页 |
·实验数据的准备 | 第41-42页 |
·实验流程的设计 | 第42-43页 |
·实验的理论依据 | 第43-44页 |
·地形特征线潜在区域的提取 | 第44-52页 |
·数据的导入与用自定义程序加载 | 第44-45页 |
·规则格网DEM的坡向变化率提取 | 第45-47页 |
·反地形规则格网DEM的坡向变化率的提取 | 第47-49页 |
·规则格网DEM纠正坡向变率的提取 | 第49-50页 |
·地形特征线潜在区域位置偏差的消除 | 第50-51页 |
·阈值赋予和提取结果 | 第51-52页 |
·地形特征线上候选点的提取 | 第52-54页 |
·Split算法思想 | 第52-53页 |
·提取结果 | 第53-54页 |
·地形特征线的提取及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地形特征线提取 | 第54-55页 |
·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