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6页 |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3页 |
·氧化钛概述 | 第13-22页 |
·氧化钛的性能及应用 | 第13-14页 |
·氧化钛的晶体结构 | 第14-16页 |
·锐钛矿的晶体结构 | 第15页 |
·金红石的晶体结构 | 第15-16页 |
·氧化钛的光电效应 | 第16-22页 |
·氧化钛的光电效应原理 | 第16-18页 |
·氧化钛的改性方法 | 第18-22页 |
·氧化钛的光阴极保护性能 | 第22-28页 |
·海洋环境中金属的腐蚀及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氧化钛的光阴极保护原理 | 第24-27页 |
·氧化钛光阴极保护涂层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纳米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 第28-31页 |
·纳米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 第28-29页 |
·溶胶-凝胶法简介 | 第29-31页 |
·理论研究 | 第31-34页 |
·DFT 方法简介 | 第31-34页 |
·CASTEP 简介 | 第34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纳米氧化钛的制备及晶体生长的理论研究 | 第36-62页 |
·前言 | 第36-38页 |
·样品制备及表征 | 第38-40页 |
·氧化钛溶胶-凝胶过程研究 | 第40-42页 |
·溶胶工艺对氧化钛晶型转变的影响 | 第42-5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氧化钛晶型转变的理论分析 | 第45-52页 |
·晶体生长理论 | 第45-48页 |
·结构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方法 | 第48页 |
·理论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氧化硅掺杂纳米氧化钛晶体界面结构的形成 | 第52-59页 |
·界面结构模型的建立及理论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样品制备及表征 | 第54页 |
·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讨论 | 第54-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三章 氧化钛[(TIO_2)_N (N=1-9)]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及红外光谱 | 第62-83页 |
·前言 | 第62-63页 |
·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氧化钛团簇的结构与稳定性 | 第64-80页 |
·氧化钛团簇的红外光谱性能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及光阴极保护性能 | 第83-100页 |
·前言 | 第83-84页 |
·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工艺 | 第84-90页 |
·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性能 | 第90-98页 |
·氧化钛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性能表征 | 第90-91页 |
·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机理分析 | 第91-94页 |
·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工艺对光阴极保护性能的影响 | 第94-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氮掺杂纳米氧化钛的结构及光阴极保护性能 | 第100-120页 |
·氮掺杂改性氧化钛的结构 | 第100-108页 |
·前言 | 第100-102页 |
·样品制备及表征 | 第102页 |
·氮掺杂对氧化钛晶体结构和晶体生长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氮掺杂位及影响氧化钛晶体生长的理论分析 | 第105-108页 |
·模型建立及理论方法 | 第105-106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06-108页 |
·氮掺杂对氧化钛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108-115页 |
·前言 | 第108-110页 |
·样品制备及表征 | 第110页 |
·理论方法 | 第110-111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11-115页 |
·氮掺杂对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效果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硫掺杂纳米氧化钛的结构及光阴极保护性能 | 第120-136页 |
·前言 | 第120-121页 |
·硫掺杂氧化钛的结构 | 第121-126页 |
·样品制备及表征 | 第121页 |
·模型建立及理论方法 | 第121-1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26页 |
·硫掺杂对氧化钛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126-130页 |
·理论方法 | 第126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26-130页 |
·硫掺杂对纳米氧化钛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性能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氮掺杂与硫掺杂氧化钛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性能比较 | 第132-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36-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