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论辩”析义 | 第9-10页 |
·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价值 | 第10-13页 |
·《孟子》《庄子》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孟子》和《庄子》比较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课题的价值 | 第13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孟子和庄子 | 第15-22页 |
·孟子和庄子的生平和人格气质 | 第15-17页 |
·孟子和庄子的生平概述 | 第15-16页 |
·孟庄人格气质差异巨大的原因 | 第16-17页 |
·孟子和庄子美学思想的比较 | 第17-22页 |
·孟子的美学思想:阳刚、坚毅 | 第17-19页 |
·庄子的美学思想:阴柔、灵活 | 第19-20页 |
·都追求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的相同之处 | 第22-29页 |
·灵活多变的论证手段 | 第22-25页 |
·都喜用重叠句式 | 第22-23页 |
·都喜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 第23-25页 |
·精妙准确的语言 | 第25-26页 |
·极为强烈的感染力 | 第26-27页 |
·立足于现实社会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的不同之处 | 第29-46页 |
·语言风格 | 第29-34页 |
·《孟子》具体;《庄子》抽象 | 第29-30页 |
·《孟子》质朴;《庄子》华丽 | 第30-32页 |
·各具特色的音乐美 | 第32-34页 |
·论证方法 | 第34-40页 |
·引用的运用 | 第34-35页 |
·寓言的运用 | 第35-40页 |
·结构条理 | 第40-46页 |
·问答方式的不同 | 第40-43页 |
·篇章结构的不同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第46-50页 |
·对论辩文的影响 | 第46-48页 |
·对其他问题的影响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