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种球病毒检测与脱除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1.引言 | 第9-22页 |
| ·引论 | 第9-10页 |
| ·百合病毒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主要病毒 | 第10页 |
| ·病毒的分布 | 第10-11页 |
| ·扩散、积累与传播方式 | 第11页 |
| ·主要症状 | 第11-12页 |
| ·百合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指示植物生物学检测法 | 第12页 |
| ·光学及电子显微镜技术 | 第12页 |
| ·血清学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3-16页 |
| ·百合主要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脱毒机理 | 第16-17页 |
| ·脱毒方法 | 第17-19页 |
| ·百合种球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2 百合三种主要病毒的检测 | 第22-34页 |
| ·材料及试剂 | 第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 ·方法 | 第22-29页 |
| ·引物设计 | 第22-23页 |
| ·百合总RNA的提取及测定 | 第23-24页 |
| ·三重复合RT-PCR有效体系的建立 | 第24-26页 |
| ·三重复合RT-PCR有效体系的优化 | 第26-28页 |
| ·RT-PCR产物的回收与测序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 ·不同RNA提取方法结果与效率性对比 | 第29-30页 |
| ·三重复合RT-PCR优化体系的建立 | 第30-31页 |
| ·三重复合RT-PCR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 ·RT-PCR条件的选择与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 3 百合的脱毒培养 | 第34-48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7页 |
| ·愈伤组织培养脱毒 | 第34页 |
| ·组培苗茎尖培养法脱毒 | 第34-35页 |
| ·热处理+茎尖培养 | 第35页 |
| ·病毒唑处理+茎尖处理 | 第35-36页 |
| ·热处理+病毒唑处理+茎尖培养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 ·愈伤组织培养脱毒 | 第37-38页 |
| ·组培苗茎尖培养法脱毒 | 第38-40页 |
| ·热处理+茎尖培养 | 第40-42页 |
| ·病毒唑处理+茎尖处理 | 第42-44页 |
| ·热处理+病毒唑处理+茎尖培养 | 第44-45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5-48页 |
| ·愈伤组织培养培养试管苗 | 第45页 |
| ·茎尖培养 | 第45-46页 |
| ·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 | 第46页 |
| ·茎尖培养+病毒唑的脱毒 | 第46-47页 |
| ·热处理+病毒唑处理+茎尖培养 | 第47页 |
| ·暗培养 | 第47页 |
| ·病毒检测 | 第47-48页 |
| 4 百合脱毒原种种球培育技术 | 第48-54页 |
| ·材料 | 第48页 |
| ·方法 | 第48-50页 |
| ·组培苗炼苗 | 第48页 |
| ·组培苗移栽 | 第48-49页 |
| ·栽培管理 | 第49-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 ·组培苗炼苗 | 第50-51页 |
| ·组培苗移栽 | 第51-5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 5.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图版(FIGURES) | 第61-65页 |
| 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
| 个人简介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