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汽车起步模糊控制及其优化策略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1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1-16页 |
·AMT 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自动变速器的概述 | 第11-14页 |
·自动变速器种类 | 第11-13页 |
·AMT 系统的方案设计 | 第13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AMT 离合器工作原理与评价指标 | 第16-25页 |
·离合器的功用 | 第16-18页 |
·离合器的分离、接合过程 | 第18-19页 |
·离合器动力学分析及其模型 | 第19-22页 |
·离合器起步品质评价指标 | 第22-23页 |
·滑摩功W | 第22-23页 |
·冲击度 J | 第23页 |
·离合器接合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加速踏板位移 | 第23页 |
·发动机转速 | 第23页 |
·变速器输入轴转速 | 第23-24页 |
·道路坡度与车辆载荷 | 第24页 |
·本章小节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离合器起步模糊控制策略 | 第25-38页 |
·模糊集合及其隶属度函数 | 第26-29页 |
·模糊集合及其表示 | 第26-27页 |
·模糊集合的基本运算及其法则 | 第27页 |
·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函数 | 第27-29页 |
·模糊化与解模糊化 | 第29-31页 |
·模糊化方法 | 第29-30页 |
·解模糊化方法 | 第30-31页 |
·离合器起步控制规律 | 第31-32页 |
·离合器接合的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32-36页 |
·模糊控制器的选择 | 第32-33页 |
·输入输出参数的选择 | 第33-34页 |
·离合器起步模糊控制的知识库 | 第34-36页 |
·模糊推理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离合器起步模糊控制方法的改进 | 第38-48页 |
·影响模糊控制器动态特性的因素 | 第38-39页 |
·模糊控制器的参数选择 | 第38页 |
·模糊推理和解模糊方法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模糊控制器动态特性的改善 | 第39-42页 |
·模糊规则的简单调整 | 第39页 |
·对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的调整 | 第39-41页 |
·模糊控制规则的调整 | 第41-42页 |
·调整量化因子及比例因子的自组织模糊控制器 | 第42-44页 |
·自组织模糊控制器简介 | 第42-43页 |
·自组织模糊控制器 | 第43-44页 |
·电动离合器的设计方案 | 第44-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系统的软、硬件及抗干扰设计 | 第48-57页 |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8-52页 |
·主控制器介绍 | 第48-50页 |
·检测电路设计 | 第50-51页 |
·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51-52页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2-53页 |
·系统中各主要模块之间的关系 | 第52-53页 |
·软件系统的主程序 | 第53页 |
·传感器的数字滤波 | 第53-56页 |
·模拟量信号 | 第53-55页 |
·频率信号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7页 |
·本文不足和工作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