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软件可测试性模型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3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9-10页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第10-13页
第二章 软件可测试性检测理论基础第13-27页
   ·软件测试与软件可测试性简介第13-16页
     ·软件测试简介第13-14页
     ·软件的可测试性第14-16页
     ·软件可测试性与软件测试、软件验证的关系第16页
   ·软件可测试性检测模型第16-25页
     ·可测试性检测基本概念第17页
     ·软件错误分析第17-19页
     ·软件故障/失效模型第19-20页
       ·P IE 过程检测模型第20-21页
     ·静态可测试性检测模型第21-22页
     ·DRR 模型与可测试性度量第22-24页
     ·可测试性检测模型小结第24-25页
   ·软件可测试性与软件可靠性第25-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PIE 模型与可测试性度量第27-30页
   ·PIE 模型基础第27-29页
     ·与PIE 模型相关的基本概念第27-28页
     ·变异体技术第28-29页
   ·PIE 模型简介第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DRR 模型与可测试性度量第30-37页
   ·DRR 模型第30页
   ·基于DRR 模型的可测试性度量第30-34页
     ·集合的势及其重新定义第30-31页
     ·建立 DRR 模型和可测试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第31-34页
   ·DRR 模型的应用——根据DRR 进行软件设计第34-36页
     ·三类 DRR 的划分第34-35页
     ·通过增加输出参数把VDFR 模块转变成 VDVR 模块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五章 宏观可测试性模型的设计和软件的可信度度量第37-51页
   ·软件测试过程的极限模型第37-38页
   ·宏观可测试性模型第38-39页
   ·基于宏观可测试性模型的可测试性度量第39-41页
   ·软件的可信度第41-43页
   ·程序差异的度量第43-49页
     ·基于故障库的差异的度量第43-45页
     ·文本差异的度量第45-47页
     ·语义差异的度量第47页
     ·利用增长模型对可测试度和可信度进行预测第47-49页
   ·宏观可测试性模型的应用方案第49-51页
第六章 软件可测试性检测系统结构设计与实现第51-57页
   ·系统设计概述第51页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第51-56页
     ·DRR 模型的设计第53页
     ·PIE 模型的核心设计第53-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七章 结论第57-59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57页
   ·下一步的工作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个人简历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网络三维技术的工业品在线营销系统
下一篇:基于SOA架构的省级气象业务集成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