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矮秆基因的SSR定位与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综述 | 第12-30页 |
| 1.矮化育种的意义和研究利用现状 | 第12-15页 |
| ·矮化育种的意义 | 第12-13页 |
| ·小麦矮化育种的国内外研究利用现状 | 第13-15页 |
| ·世界小麦矮化育种的研究利用现状 | 第14页 |
| ·我国小麦矮化育种的研究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 2.小麦矮秆基因 | 第15-22页 |
| ·草丛矮基因 | 第16页 |
| ·独秆基因 | 第16页 |
| ·矮秆基因(Rht基因) | 第16-20页 |
| ·显性矮秆基因 | 第17-18页 |
| ·隐性矮秆基因 | 第18-20页 |
| ·矮秆基因与产量性状关系 | 第20-22页 |
| 3.矮秆基因的鉴定方法 | 第22-29页 |
| ·系谱追踪法 | 第22页 |
| ·单体分析法 | 第22-23页 |
| ·测交分析法 | 第23页 |
| ·赤霉酸(GA_3)鉴定法 | 第23页 |
| ·培育近等位基因系或诱导加倍单倍体品系 | 第23页 |
| ·分子标记鉴定技术 | 第23-26页 |
| ·RFLP标记 | 第24页 |
| ·RAPD标记 | 第24-25页 |
| ·SSR标记 | 第25-26页 |
| ·STS标记 | 第26页 |
| ·矮秆基因的分子遗传研究 | 第26-29页 |
| ·Rht-Blb和Rht-Dlb的分子标记 | 第26-27页 |
| ·Rht-Blc的分子标记 | 第27页 |
| ·Rht8的分子标记 | 第27-28页 |
| ·其它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28-29页 |
| 4.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9-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5页 |
| 1.材料 | 第30页 |
| 2.方法 | 第30-35页 |
| ·小麦株高统计 | 第30-31页 |
| ·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31页 |
| ·DNA纯度和浓度的测定 | 第31页 |
| ·BSA法建池 | 第31-32页 |
| ·微卫星DNA扩增 | 第32-34页 |
| ·PCR扩增 | 第32页 |
| ·标记检测 | 第32-34页 |
| ·遗传距离的计算 | 第34-35页 |
| 实验结果 | 第35-49页 |
| 1.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35页 |
| 2.F_2群体成株期株高的鉴定 | 第35-36页 |
| 3.F_2群体株高遗传分析 | 第36页 |
| 4.矮秆基因定位与分子作图 | 第36-49页 |
| ·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 第36-37页 |
| ·矮秆基因的分子作图 | 第37-49页 |
| 讨论 | 第49-52页 |
| 1.关于矮秆基因的作图位置 | 第49页 |
| 2.小麦和禾本科矮秆基因比较作图 | 第49-50页 |
| 3.SSR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 | 第50页 |
| 4.BSA法研究多基因控制性状的可行性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6页 |
| 附录:缩写词及专用名词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