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6-28页 |
| 1.1 高密度聚乙烯简介 | 第16-17页 |
| 1.2 高密度聚乙烯变形机理的微观解释 | 第17-20页 |
| 1.3 高密度聚乙烯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 1.3.1 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1.3.2 失效机理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1.3.3 疲劳行为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1.4 课题研究难点,创新和意义 | 第25-28页 |
| 1.4.1 课题研究难点 | 第25-26页 |
| 1.4.2 课题创新和意义 | 第26-28页 |
| 2 准静态加载下的力学行为 | 第28-38页 |
| 2.1 试验相关说明 | 第28-29页 |
| 2.2 单向拉伸与压缩 | 第29-33页 |
| 2.2.1 应变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2.2.2 温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 2.2.3 单向拉压比较 | 第32-33页 |
| 2.3 蠕变和应力松弛 | 第33-36页 |
| 2.3.1 蠕变 | 第33-35页 |
| 2.3.2 应力松弛 | 第35页 |
| 2.3.3 蠕变、应力松弛和静态拉伸之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3 黏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38-74页 |
| 3.1 本构模型的微观基础 | 第38-40页 |
| 3.2 并联流变结构 | 第40-45页 |
| 3.2.1 并联流变结构的合理性 | 第40-42页 |
| 3.2.2 并联流变结构的性质 | 第42-45页 |
| 3.3 松弛卸载试验 | 第45-50页 |
| 3.4 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50-53页 |
| 3.5 本构模型的数值实现 | 第53-58页 |
| 3.5.1 材料黏弹塑加卸载的时间效应 | 第53-57页 |
| 3.5.2 循环加卸载下的Norton-Baily律 | 第57-58页 |
| 3.6 本构模型参数确定 | 第58-63页 |
| 3.6.1 弹塑性层参数确定 | 第59-60页 |
| 3.6.2 黏弹性层参数确定 | 第60-63页 |
| 3.7 本构模型的验证 | 第63-71页 |
| 3.7.1 循环加载试验 | 第63-67页 |
| 3.7.2 预测结果 | 第67-71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 4 失效机理分析和失效模式预测 | 第74-92页 |
| 4.1 失效模式 | 第74-78页 |
| 4.2 试件温度升高 | 第78-80页 |
| 4.3 失效机理分析 | 第80-82页 |
| 4.4 失效模式预测 | 第82-90页 |
| 4.4.1 试件温度预测 | 第83-84页 |
| 4.4.2 颈缩失效预测 | 第84-86页 |
| 4.4.3 屈曲失效预测 | 第86-88页 |
| 4.4.4 失效模式预测方法 | 第88-9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5 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第92-106页 |
| 5.1 高密度聚乙烯疲劳行为特点 | 第92-94页 |
| 5.2 疲劳测试结果 | 第94-96页 |
| 5.2.1 应力疲劳 | 第94-95页 |
| 5.2.2 应变疲劳 | 第95-96页 |
| 5.3 应力疲劳与应变疲劳的关系 | 第96-101页 |
| 5.3.1 应力比的影响 | 第96-99页 |
| 5.3.2 决定应变疲劳寿命的因素 | 第99-101页 |
| 5.4 疲劳模型及其验证 | 第101-105页 |
| 5.4.1 疲劳模型详述 | 第101-102页 |
| 5.4.2 高密度聚乙烯疲劳寿命预测 | 第102-103页 |
| 5.4.3 疲劳模型验证 | 第103-10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10页 |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06-107页 |
| 6.2 研究缺憾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24页 |
| 附录 | 第124-132页 |
| A.子程序UCREEPNETWORK | 第124-129页 |
| B.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页 |
| C.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9-130页 |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0-132页 |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