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简介 | 第9页 |
·乳酸菌EPS 的分类、化学组成和结构 | 第9-10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分类 | 第9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化学组成 | 第9-10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结构 | 第10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机理 | 第10-11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 | 第10-11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遗传基因调控 | 第11页 |
·研究乳酸菌EPS 的方法学 | 第11-14页 |
·菌株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12页 |
·培养基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12-14页 |
·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13页 |
·培养基中碳源及氮源配比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13页 |
·培养温度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13-14页 |
·pH 值对EPS 量的影响 | 第14页 |
·乳酸菌EPS 的生理功能特性研究 | 第14-16页 |
·乳酸菌EPS 的生理学功能 | 第14-15页 |
·乳酸菌EPS 的工艺学功能 | 第15-16页 |
·乳酸菌EPS 的应用 | 第16-17页 |
·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EPS 在酸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EPS 在Mozzarella 干酪生产中的应用 | 第17页 |
·EPS 作为药物及保健品 | 第17页 |
·EPS 作为益生素应用 | 第17页 |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材料 | 第21页 |
·碳水化合物及其它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主要设备 | 第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27页 |
·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2页 |
·市售酸牛奶中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2页 |
·市售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2页 |
·分离菌株的保存 | 第22-23页 |
·乳酸菌分离、纯化与保存程序 | 第23-24页 |
·乳酸菌分离株的鉴定方法 | 第24-25页 |
·乳酸菌分离株菌落形态和细胞形态的观察 | 第24页 |
·乳酸菌属鉴定示意图 | 第24-25页 |
·乳酸杆菌属的鉴定 | 第25页 |
·乳酸球菌属的鉴定 | 第25页 |
·乳酸菌各属内种的鉴定 | 第25页 |
·乳杆菌属内种的鉴定 | 第25页 |
·乳酸乳球菌各属内种的鉴定 | 第25页 |
·高产保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 | 第25-26页 |
·粘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碳源、氮源的优化测定 | 第26-27页 |
·外源性碳源的变换 | 第26-27页 |
·外源性氮源的变换 | 第27页 |
·碳氮比的变换 | 第27页 |
·时间、温度、pH 值、碳源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27页 |
·Box-Behnken 设计因素水平编码 | 第27-28页 |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43页 |
·乳酸菌分离株菌落形态和细胞形态观察 | 第28页 |
·乳酸菌的鉴定结果 | 第28-32页 |
·乳酸杆菌属及其种的鉴定 | 第28-30页 |
·乳杆菌属的鉴定结果 | 第28-29页 |
·乳酸杆菌内种的鉴定结果 | 第29-30页 |
·乳酸球菌属及其种的鉴定 | 第30-32页 |
·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 | 第32-34页 |
·乳酸菌的粘度测定 | 第33-34页 |
·各乳酸菌菌株多糖产量的测定 | 第34页 |
·外源性碳源对 G1 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 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外源性氮源对 G1 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 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碳氮比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影响EPS 产量的培养条件的优化组合 | 第38-39页 |
·Box-Behnken 试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 第39-41页 |
·EPS 产率的响应面分析 | 第41-43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43-47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英文摘要 | 第51-53页 |
发表论文及论著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