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模型与Prony法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 ·概述 | 第8-9页 |
| ·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综述 | 第9-15页 |
| ·非参数模型法 | 第10-12页 |
| ·参数模型法 | 第12-15页 |
| ·模态参数识别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5-18页 |
| ·模态参数识别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模态参数识别的发展 | 第16-18页 |
| ·时间序列分析简介 | 第18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AR模型理论简介 | 第20-35页 |
| ·时间序列模型简介 | 第20-21页 |
| ·模型类型的判定 | 第21-24页 |
| ·自协方差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 | 第21-22页 |
| ·ARMA模型的等价形式 | 第22-23页 |
| ·模型的判定依据 | 第23-24页 |
| ·模型的定阶准则 | 第24-25页 |
| ·AR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25-30页 |
| ·最小二乘估计法(LSM) | 第26页 |
| ·LUD算法 | 第26-28页 |
| ·Burg算法 | 第28-29页 |
| ·递推最小二乘法(RLS) | 第29-30页 |
| ·仿真算例 | 第30-34页 |
| ·模型识别算例 | 第30-34页 |
| ·模型参数估计算例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时不变振动系统模态参数识别 | 第35-52页 |
| ·线性时不变振动系统 | 第35页 |
| ·振动微分方程与ARMA模型的关系 | 第35-37页 |
| ·振动系统特征值与模型特征值之间的关系 | 第37-39页 |
| ·参数识别的AR模型法 | 第39-40页 |
| ·模态固有频率与阻尼比的识别 | 第39页 |
| ·模态振型的识别 | 第39-40页 |
| ·参数识别的Prony法 | 第40-43页 |
| ·Prony法 | 第40-42页 |
| ·模态固有频率与阻尼比的识别 | 第42页 |
| ·模态振型的识别 | 第42-43页 |
| ·虚假模态的剔除 | 第43页 |
| ·仿真算例 | 第43-48页 |
| ·单自由度系统模态参数识别算例 | 第43-45页 |
| ·多自由度系统模态参数识别算例 | 第45-48页 |
| ·实验研究 | 第48-50页 |
| ·实验设计和实测数据 | 第48-49页 |
| ·理论计算 | 第49页 |
| ·实测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时变振动系统模态参数识别 | 第52-73页 |
| ·线性时变振动系统 | 第52页 |
| ·基于TVAR的时变Prony法 | 第52-56页 |
| ·时变参数自回归模型(TVAR) | 第52-53页 |
| ·基时间函数 | 第53-54页 |
| ·模型参数估计 | 第54-55页 |
| ·模型阶数n和基函数维数m的确定 | 第55-56页 |
| ·基于TVAR的时变Prony法模态参数识别 | 第56页 |
| ·不同基函数下的时变Prony法性能研究 | 第56-64页 |
| ·不同基函数下的模型参数估计性能研究 | 第57-59页 |
| ·不同基函数下的模态参数识别性能研究 | 第59-64页 |
| ·基于DCT基的时变Prony法性能研究 | 第64-68页 |
| ·频率分辨率研究 | 第64-66页 |
| ·抗噪性能研究 | 第66-68页 |
| ·实验研究 | 第68-72页 |
| ·实验设计和实测数据 | 第68-70页 |
| ·理论计算 | 第70-71页 |
| ·实测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