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学术史回顾 | 第8-10页 |
·本文的基本构想 | 第10-11页 |
第2章 “学衡派”及其产生的时代环境 | 第11-16页 |
·学衡派产生的时代环境 | 第11-14页 |
·学衡派的形成 | 第14-16页 |
第3章 “新人文主义”:学衡派文化学说的灵魂 | 第16-24页 |
·学衡派对新人文主义的接受与引介 | 第16-18页 |
·新人文主义的中国阐释 | 第18-24页 |
第4章 构建合理的“文化现代性”的另一种努力 | 第24-44页 |
·“现代性”的理论探求及其演变过程 | 第24-26页 |
·学衡派的“现代性展现” | 第26-44页 |
·理性的启蒙 | 第28-35页 |
·审美的思考 | 第35-41页 |
·简单的小结 | 第41-44页 |
第5章 “对立中的统一”—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者的比较 | 第44-60页 |
·“传统的有效性” | 第44-53页 |
·共同的文化变革追求 | 第53-57页 |
·历史的局限 | 第57-60页 |
余论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