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我国能源现状 | 第15-16页 |
·煤炭资源的清洁化利用 | 第16-17页 |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 | 第17页 |
·燃气轮机燃烧室 | 第17-18页 |
·合成气燃烧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降低NO_x 排放的有效途径 | 第18-20页 |
·稀释燃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双旋流喷嘴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PLIF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 第30-33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双旋流喷嘴合成气燃烧实验装置与测量系统 | 第33-49页 |
·双旋流喷嘴非预混燃烧实验系统 | 第33-41页 |
·实验系统概述 | 第33-34页 |
·双旋流喷嘴 | 第34-36页 |
·模型燃烧室 | 第36-37页 |
·空气供给系统 | 第37页 |
·燃气供给系统 | 第37-40页 |
·其他辅助系统 | 第40-41页 |
·PIV 速度测量 | 第41-44页 |
·PIV 测速原理 | 第41-42页 |
·PIV 测量系统概述 | 第42页 |
·PIV 测量的主要参数 | 第42-44页 |
·温度测量 | 第44-46页 |
·燃烧室火焰温度测量 | 第44-45页 |
·燃烧室排气温度测量 | 第45-46页 |
·排放测量 | 第46-47页 |
·实验研究中使用的燃料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火焰结构的激光可视化测量技术研究 | 第49-61页 |
·激光诱导荧光法概述 | 第49-50页 |
·PLIF 测量原理 | 第50-51页 |
·PLIF 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 第51-55页 |
·激光光源系统 | 第51-52页 |
·荧光信号图像采集系统 | 第52-53页 |
·同步系统 | 第53-54页 |
·其他辅助设备 | 第54-55页 |
·氢氧基浓度的PLIF 测量 | 第55-57页 |
·本生灯火焰的OH-PLIF 测量 | 第57-58页 |
·单旋流喷嘴的OH-PLIF 测量 | 第58页 |
·双旋流喷嘴的OH-PLIF 测量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双旋流模型燃烧室的大涡模拟及实验验证 | 第61-75页 |
·数学物理模型 | 第61-65页 |
·湍流燃烧的基本方程 | 第61-62页 |
·湍流燃烧大涡模拟 | 第62-65页 |
·双旋流模型燃烧室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65-70页 |
·双旋流喷嘴及模型燃烧室计算区域的建立及离散化 | 第66-68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68页 |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第68页 |
·网格独立性验证 | 第68-69页 |
·迭代时间独立性验证 | 第69-70页 |
·大涡模拟的实验验证 | 第70-73页 |
·速度场实验验证 | 第71-72页 |
·温度场与OH 浓度场实验验证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燃料类型对双旋流非预混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75-95页 |
·实验工况 | 第75-76页 |
·不同燃料燃烧时的双旋流非预混火焰结构 | 第76-84页 |
·火焰的基本形态 | 第76-77页 |
·不同燃料燃烧时的OH-PLIF 荧光图像 | 第77-79页 |
·火焰张角 | 第79-80页 |
·火焰推举高度与穿透深度 | 第80-81页 |
·燃料对主要反应区的影响 | 第81页 |
·火焰根部结构 | 第81-82页 |
·不同燃料的燃烧室排气温度 | 第82页 |
·流场与温度场 | 第82-84页 |
·当量比变化对中低热值合成气火焰结构的影响 | 第84-93页 |
·不同当量比下合成气火焰的基本形态 | 第84-85页 |
·不同当量比下合成气火焰的OH-PLIF 荧光图像 | 第85-87页 |
·火焰张角 | 第87-88页 |
·火焰推举高度与穿透深度 | 第88页 |
·当量比对主要反应区的影响 | 第88-89页 |
·合成气火焰根部结构 | 第89-90页 |
·燃烧室排气温度与CO 排放 | 第90-91页 |
·流场与温度场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中热值合成气CO/H_2比对双旋流火焰特性的影响 | 第95-113页 |
·CO/H_2 比对中热值合成气火焰影响规律的研究工况 | 第95-96页 |
·火焰基本形态及OH 自由基分布与CO/H_2 比的关系 | 第96-99页 |
·中热值合成气CO/H_2 比对火焰张角的影响 | 第99-100页 |
·中热值合成气CO/H_2 比对主要反应区域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中热值合成气CO/H_2 比对燃烧总体特性的影响规律 | 第104-105页 |
·不同CO/H_2 比下火焰的流场与温度场分布 | 第105-108页 |
·火焰稳定性与CO/H_2 比的关系 | 第108-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七章 N_2稀释对双旋流合成气非预混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113-129页 |
·N_2 稀释对合成气非预混火焰影响规律的研究工况 | 第113-114页 |
·N_2 稀释对合成气火焰基本形态及OH 自由基分布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N_2 稀释对合成气火焰张角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N_2 稀释对合成气火焰主要反应区域的影响 | 第119-123页 |
·N_2 稀释对合成气燃烧总体特性的影响规律 | 第123-125页 |
·N_2 稀释对合成气火焰流场及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 | 第125-126页 |
·燃烧稳定性与N_2 稀释的关系 | 第126-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29-13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1-132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147-148页 |